[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8 18:37

18.9万元的诱惑到底是真是假?“360借”到底是不是“360借条”?




“提醒您多次,您面临月 189129.7 元今日放审,最高享 30 天免息,实审为准拒收回 R”近日,网友徐先生的手机收到这样一条标注 “360 借条” 的服务号消息,附带的平台截图更让信息显得真实可信。从未主动申请贷款的他心生疑惑:“我真能拿到近 19 万的贷款吗?”抱着求证心态,徐先生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跳转至一个酷似 “360 借条” 的借款界面。在输入手机号后,他收到了【360 借条】发送的验证码短信,内容显示 “正在登录 / 注册 360 借条,验证码为 9xxx60,请在五分钟内完成验证”。但诡异的是,刚收到的验证码输入后竟提示 “失效需重获取”,而再次申请验证码时,短信却石沉大海。
“手机号会不会被留存了?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 徐先生的后怕并非多余。这条既非正规电信网码号发送、又充满矛盾的短信,让他强烈质疑遭遇了 “赤裸裸的欺骗”。
徐先生表示,我觉得这是一种典型的“诱骗”行为,因为徐先生收到这样的短信并不是个案,据相关媒体报道,郑州市民杨先生曾多次收到 “360 借” 发来的 “放款成功,余额 186652.6 元” 短信,这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额度数字,实则是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
甚至于就连360数科的反诈专家都说,不法分子通过伪造高额额度制造 “福利假象”,利用用户对资金的需求或对信息泄露的恐慌,诱导其点击链接。而正规贷款平台绝不会在用户未申请的情况下主动授信,更不会用 “多次提醒” 等催促性语言,但据查询,该“服务号”点入商家主页以后显示的是“360借”,广告链接的申请借款主页(XJIETIAO COM),据查询该链接网址备案为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是 “360 借条”(现更名为 “奇富借条”)的运营主体之一。
对此,我们咨询了奇富科技客服,但客服表示,此类情况属于 “品牌标识滥用”:诈骗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将违规链接的备案信息与正规公司关联,或直接盗用正规平台的界面元素,让用户误以为进入的是官方渠道。“看似是同一主体,实则是骗子搭建的‘仿冒壳子’,目的就是利用用户对正规品牌的信任套取信息。” 客服补充道。
但徐先生却不认为,自己查在国家工信部 ICP 备案查询网核对(XJIETIAO COM)主体备案信息是否与平台官方公示一致进行查实,同时也确认链接是否为官方公布的域名(如奇富借条官方域名含 “qifu” 标识,而非 “xijietiao” 等相似字符),证实了确实是360借条官方运营主体。
对虽然存在 “360 借”“360 贷款” 等近似 “360 借条” 的名称,但其链接源网址是没有错误的,其网站隶属于官网和官网备案信息也是没有错误的,此前徐先生为了搞清楚怎么回事,也在查询中巩固证据,以免出现“动态短链”骗局,特意点开点击短信链接后,不仅跳转界面酷似 “360 借条”,进一步查询发现两点:
第一:该 “服务号” 点击进入商家主页后,显示名称为 “360 借”,刻意模仿 “360 借条” 的品牌标识。
第二:借款申请界面的链接网址(XJIETIAO COM),备案主体竟为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正是 “360 借条”(现更名为 “奇富借条”)的运营主体之一。
虽然现在有很多助贷平台或小额贷款平台利用多域名多主体绑定平台,以此混淆消费者辨认难度,就算消费者查询到其运营主体经营范围内没有相关业务,也可以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借壳”,这种 “层层包装” 的操作,让消费者陷入多重困境:想核实平台资质,却被多个主体绕得晕头转向;想维权投诉,又因 “实际运营方”“备案方”“业务承接方” 分离,找不到明确责任主体;更有甚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信息被不同关联主体交叉使用,泄露风险陡增。
备注:本文章仅作为提醒预防“动态短链”骗局,其内容属于亲身经历,不存在任何恶意行为,证据均保存,希望360借条官方给予解释和预防此类“冒充”的骗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8.9万元的诱惑到底是真是假?“360借”到底是不是“360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