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遥领先中国到输得一败涂地,被美国活活整死的日本航空工业
前言曾几何时,日本制造的战斗机在亚洲天空中呼啸而过,技术领先、性能卓越,被誉为“东方的空中霸主”。可到了今天,不少人甚至不知道日本还有航空工业。当中国的C919客机冲破西方封锁、飞往世界各地时,日本的SpaceJet却在烧掉70亿美元后悄无声息地宣告失败。这场从领先到落后的“逆成长”,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日本真的只是“自己不行”这么简单吗?
昔日辉煌:从零式战机到亚洲航空霸主如果把亚洲航空工业比作一场赛跑,日本曾是那个起跑最早、冲得最快的选手。早在1910年,日本就首次试飞军用飞机,比中国早了整整几十年。到了二战期间,日本已经把航空工业玩出了“教科书级”的巅峰操作。
最有名的莫过于零式战斗机。这款飞机不仅航程远、机动性强,还在太平洋战场上压得美军喘不过气。1944年,日本年产飞机超过2万架,占据当时亚洲绝对的技术和产量高地。
为什么日本能做到?说白了,是因为“国家队”模式玩得纯熟。政府砸钱、军队下单、三菱和中岛这样的财阀企业全力配合。
再加上跟德国、意大利的技术交流,外加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造船、机械一条龙),日本航空工业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亚洲“天花板”。但好景不长,战败之后,一切戛然而止。曾经的辉煌,成了战后的包袱。
一刀切断根基:被美国“去航空化”的七十年1945年,日本战败,美国来了。不只是占领土地,更重要的是,对日本航空工业来了个“连根拔起”。
最直接的,是拆厂、烧资料。比如当年制造零式战机的中岛飞行机,直接被解散,还被拆成几个小公司。工程师们不是去做家电,就是干脆卖保险,连空气动力学都不许教了。像零战之父堀越二郎,后来只能设计火车头,过得相当憋屈。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发现日本的工业能力还挺能打,于是“松口”让日本搞点维修业务,但航母可以修,飞机不能造。一直到《旧金山和约》签署,日本才被“允许”发展民用航空。可这所谓的“开放”,其实是一种更深的绑定。
日本想搞飞机,美国就说:可以,但发动机、航电必须用我的。F-2战斗机这个例子很典型,虽然号称是日本自主研发,其实是F-16的“魔改版”,发动机、雷达、核心系统全被美国卡着脖子。
更别提民用领域,波音直接把日本变成了自己的“高级代工厂”——三菱、川崎每年出货量不小,但全是给波音当零件供应商。
日本不是不想做整机,而是根本不让做。国际适航认证、市场准入、技术转让,每一项都绕不开美国。说白了,日本的航空工业,从战后就被美国“技术殖民”,想独立?门都没有。
自主突围梦碎:从YS-11到SpaceJet,全军覆没日本当然不甘心一直给别人打下手,自主造飞机的梦想,一直没断过。问题是,每次都高调起步,低调收场。
1960年代的YS-11,是日本战后第一款自主设计的支线客机。虽然卖出了一百多架,但因为技术落后、成本高企,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之后几十年,日本再没碰过整机设计,直到2008年SpaceJet项目横空出世。
这个项目最初被寄予厚望,三菱重工拿出70亿美元,试图打造全世界第一款高效节能的区域客机。但十几年下来,换了三位CEO,推迟五次交付,最终在2023年宣布彻底下线。原因很简单:关键零部件全靠欧美,适航认证过不了,市场订单被空客和庞巴迪抢光。
军用领域也没好到哪去。F-2战机八成靠美国,F-X下一代战机虽说拉上英国罗罗和BAE合作,但核心技术还是得看美国脸色。日本缺的不是钱,是自主权。
更深层的问题是:日本的国内市场太小,根本撑不起一个航空整机产业。C919背后是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和几十年不间断的政策投入,而日本连自家的航空公司都不愿意买本土飞机,怎么打得过波音和空客?
加上财阀体系短视,政府换届频繁,长期战略根本推不动。日本不是没技术,而是缺决心、缺耐心,也缺一个能把国家意志持续贯彻下去的制度环境。
谁在逆袭?中国如何走出了“日本陷阱”有意思的是,在日本“造飞机的梦”一次次碎掉的同时,中国却在一步步实现突破。从上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技术,到今天的歼-10、歼-20,中国的军用航空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C919更是民用航空的“里程碑”,不仅拿到适航认证,还在全球市场上开始逐步落地。中国是怎么做到的?核心在于两个字:坚持。
一方面,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哪怕C919刚开始只能卖给国内,也能撑起产业链的基本盘。另一方面,政策连续性强,十几年如一日地砸钱、砸人、砸资源。不像日本那样,一旦遇到困难就转弯,中国是咬牙往前冲。
而且中国在技术整合上也下了功夫。我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西方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比如飞机发动机,过去靠进口,今天已经有了国产替代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合作上也很讲究“主权意识”——不跟任何一国深度绑定,谁也别想垄断中国的航空命脉。相比之下,日本就像一个被拴住的跑者,跑不快、也甩不开。
航空工业的命门:技术主权才是生死线日本航空工业的落败,并不是因为它不够聪明,而是在关键时刻,技术命脉被别人攥在手里,想挣脱,却无从下手。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目前的航空产业规模大约是2.5万亿日元,其中超过60%的业务是为美国军工服务。换句话说,日本的航空产业链,已经成了美国的“海外车间”。
而中国商飞的ARJ21支线飞机,已经交付超过100架,C919也正在铺开订单。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体系的问题,是战略的问题,更是主权的问题。
日本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它在材料、零部件等领域依然有优势,比如碳纤维、精密制造依旧是世界一流。但如果继续把技术命脉交给美国,恐怕连这份“高端代工”的位置也未必能保住。
真正的突围之路,必须是摆脱战略依赖,重新构建完整的自主体系。不管是与法国合作,还是寻求亚洲新伙伴,日本要想重新起飞,先得学会自己掌握方向盘。
日本航空工业的衰落,不是偶然,更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在大国博弈中失去了技术主权,最终沦为美国产业链的一环。
从零式战机到SpaceJet的断崖式下滑,是一段被压制、被绑定、被边缘化的历史。而对比中国的突围之路,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什么叫“掌握核心”,什么叫“体系自主”。
在全球高科技竞争加剧的今天,谁掌握工业命门,谁就握有未来。日本的故事,是一声警钟,也是一堂教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