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3:00

纸媒如何切入移动新闻直播赛道

作者:魏军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
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视频行业(包括新闻视频)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其中,移动新闻直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用户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渠道转移到移动互联网后,如何让其依旧对传统媒体生产制作的内容保持黏性,是如今媒体融合转型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中,移动新闻直播是媒体内容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少纸媒投入其中,甚至培养“全员直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不过,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重视。

资料片(AI生成)
01
做移动新闻直播,纸媒也有优势
打破原本的报纸思维,进行全新的模式探索,对于所有的报纸记者编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走在改革突破前列的,早已实现媒体全产业链发展。
以半岛都市报为例。自媒体融合以来,就大力发展精品短视频制作和移动新闻直播,尤其是近几年来,移动新闻直播每年都有几百场,经由自有客户端半岛新闻和第三方平台账号同步直播。直播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现场探访、日常新闻发布会、大型活动、多方协作跨地区联合直播……
其中,“地铁成线”系列直播通过媒体试乘和市民多方互动,既能提前给市民预热提供新鲜的资讯,还能给市民带来互动体验;全国焦点类直播“江歌案”,通过在法院门口进行事件还原和现场采访,多平台直播展出,单平台播放超百万;节点性直播“追鲜72小时”,开海时节兵分五路三地直播,从海船体验到码头航拍,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大规模报道开海盛况引发关注。
这些事件如果放在纸媒上也会以重点版面处理,但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在纸媒重点版面处理的同时,文、图、短视频、移动直播等全媒体形式上阵,新闻得以更突出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所以说,传统纸媒尝试做移动新闻直播,具有先天的素材和采访优势。一方面可以有效转化原本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另一方面使用新技术可以扩展原纸媒的报道边界,通过短平快的内容抓住用户碎片时间,与纸媒原有的深度内容形成互补。
02
培养“全员直播”,促进融媒转型
移动新闻直播要想扎根行业、引领风气,要建立一支由高素质记者组成的专业团队。
以半岛都市报为例,媒体融合转型后,视频中心的记者都接受了直播培训,可以做到“人人可直播、人人可出镜”,设备包括了便携式摄像机、话筒和聚合发射器,后方导播配备专业的导播机,可以实现前方开机即可拉取画面、随时切换、全面包装、多平台分发。
提升直播技术,就要提升对直播设备的了解和操作能力。前方摄像对直播设备的操作能力、后方导播对导播机的熟悉程度,都对直播产生着重要影响。半岛都市报视频记者通过多年的直播经验积累,针对不同的直播题材和类型分类施策,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团队保障,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直播流程和模式。
除了视频中心外,其他部门记者也会经常性地参与直播——教育记者可以和学校对话出镜,汽车记者可以出现在车展直播里……从长远角度看,对非专业记者开展系统性的直播培训,可大幅提升团队应对高难度直播场景的能力。
03
挖掘记者多样性,强化媒体品牌辨识度
每一场移动新闻直播几乎都需要出镜记者来串联控场。如果把直播的声音、画面、信号稳定性列入硬件要求,那么主持人、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发挥就属于软件要求,而这份“软实力”恰恰是一场直播成功的关键。
从以前的幕后写稿子到现在的出镜,是否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成为全媒体记者转型的重要演练。“肤白貌美”当然可以有效提升直播受众的观感度,但是“皮糙肉厚糙汉子”一样可以出镜,甚至出现“反差萌”的效果。可以说,有趣的灵魂和美丽的外表相比,在网络上反而更容易“出圈”。
比如,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一众记者在狂风暴雨中出镜直播,反而是新京报记者俞金旻凭借200斤的体重意外“出圈”,被称为“台风专用记者”。这也是移动新闻直播比传统电视直播更灵活、更生动的地方所在。

新京报记者俞金旻在直播台风过境。
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实战能力,新闻主播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高质量的移动新闻直播内容,实现新闻的直接价值。此外,记者、编辑或专栏作者还能通过直播出镜,打造个人IP,增强媒体品牌的亲和力和辨识度。
04
摒弃劣质直播,提前做好统筹策划
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没有特定的经验,只能摸索过河,很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问题。在媒体转型的近十年里,我们看到很多媒体的移动新闻直播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定位没抓好。不少直播未经精心策划,直播过程随意,互动性差,整体节奏拖沓,未能在受众有限的时间内持续提供高价值信息,进而导致整场直播无趣、冗长。
如何让直播变得有看点、有黏性?主播需要对内容质量做好把控,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降低专业性和深度。一直以来,很多媒体做移动新闻直播,缺乏专业的前期统筹策划,通常是就一个事件直接上场,如果这个事件具有完整的开幕流程,随后配合相关探访,这类直播相对来说就比较完整;反之,就会场景割裂、信息匮乏。
例如,在新开通的地铁试乘体验报道中,诸多媒体都会选择以移动直播的形式进行报道。但有些时候直播效果可能不如短视频,因为地铁运营过程中的地下网络环境不可控,直播信号可能时断时续,导致直播报道卡顿、黑屏。即便信号有保障,地铁试乘人员众多,如果记者没有提前沟通,也可能采访内容空洞、镜头语言单薄,甚至出现被采访对象拒绝的尴尬场景。这类无沟通、不紧凑的直播就属于劣质直播,必须摒弃。
05
跟进技术发展,注重信息安全等问题
从技术上来说,随着网络技术和摄像设备的升级,移动新闻直播将适配更丰富的新闻场景,实现更高速、更稳定的传输。
AI技术应用将为直播提供生产效率更高、视觉效果更丰富的支撑保障。比如,目前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直播已经接入AI主持人,实现了更稳定、更持久、更具互动性的直播效果。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移动新闻直播还可以实现对用户的浏览兴趣和使用习惯的分析,看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提供更个性化、定制化的内容服务,提高用户的观看量和忠诚度。
此外,随着直播内容的增多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未来的移动新闻直播还需要注意被采访对象和受众的隐私保护问题,确保其信息安全和隐私不受侵犯。
06
结 语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逐渐式微,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这一形势的转变促进了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和直播设备的不断升级,移动新闻直播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常态”,在时效和互动性上具有传统信息传播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不过,如何平衡速度与真实性、商业化与公共责任,仍是新闻从业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用户习惯变化,新闻直播制作将更趋智能化、沉浸化,同时面临更严格的监管与伦理考验。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不断适应和学习这种新兴的报道形式,提升自身的全媒素养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媒体环境中持续保持竞争力。
(作者为半岛都市报社视频中心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报纸媒体如何切入移动新闻直播赛道——浅谈全员直播实践中的问题和思路突破》,参考文献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纸媒如何切入移动新闻直播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