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攻克世界难题!无人机装聪明脑、磁吸手,风中递物误差仅毫米
前言谁敢想,在大风天里,让两架无人机在空中递东西,误差竟然比一粒花生米还小!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这是咱中国科学家刚实现的真技术。
看来,无人机以后再也不只是“会飞的相机”了,它们要成精了....
难点在哪?自己人带来的“人造风”是最大麻烦想让无人机凑一块儿协作,想想就不容易,最头疼的不是别的,正是它们自己扇起的风,毕竟无人机能飞,全靠顶上那几个螺旋桨往下“吹风”,要是一架飞机悬在另一架正上方,下面那架可就遭了殃,就像被好几个风扇对着吹,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
西湖大学的科学家们专门测过,两架飞机上下距离只要零点六米,大概两个手机的长度,下面那架感受到的风速就能超过每秒十三米,俗来讲就是六级大风的速度,足够把您手里的雨伞给吹翻个儿。
在这公强的干扰下,让无人机保持不动都难,更别提让它们完成传递手术刀这类比绣花还细的活了,所以,过去无人机编队主要靠保持安全距离,近距离的精密合作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
给无人机装上个“聪明脑”和“磁吸手”而咱们中国的团队能攻克这个难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下了功夫:
首先,是给无人机换了个更聪明的“大脑”。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控制算法。这个“大脑”特别厉害,能提前“预感”到对方螺旋桨吹下来的风有多大劲儿,会把自己往哪边推。然后它就能立刻计算,命令自己身上的马达提前调整力气,产生一个反向的力,把这个风力给抵消掉。这个过程快如闪电,所以无人机就能在乱风里面稳稳站住,像个练过太极的老师傅,懂得借力化力。
但是,光站得稳还不够,递东西还得能接得住。这就说到第二个妙招——他们发明了一个“磁吸手”,官方名字叫“软电磁对接系统”。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咱们插钥匙孔,必须严丝合缝。它带点磁性,两个接口靠近的时候,不用完全对准,磁力就会产生一种温柔的拉力,自动引导它们滑到最正的位置,然后“啪嗒”一下牢牢吸住。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无人机飞过来的时候,不用停得那么精确,只要大概位置对,剩下的事这个“磁吸手”自己就搞定了。正是靠这套组合拳,才把平均对接误差控制在了八毫米之内,也就是一个成年人大拇指指甲盖的宽度,真正实现了“风中穿针”。
现场咋干的?“飞行工具箱”演示空中完美传递但是,光说不练假把式。研究团队现场做了演示,他们管这个系统叫“飞行工具箱”。这名字起得挺形象,意思就是无人机成了飞在空中的工具包。
演示的时候,两架无人机各有分工,一架充当“移动工具箱”,机肚子下面挂着像手术刀这样的精密工具,另一架呢,是“机械手”,带着个可以伸缩的夹子,任务就是在模拟六级大风的环境里,让“机械手”从“工具箱”那里拿到工具。
只见“工具箱”飞机先在指定高度悬停,“机械手”飞机则从下面,顶着上面吹下来的强风,稳稳地、慢慢地升上去。靠着那个聪明“大脑”,它虽然在风里有点晃,但始终能保持住姿态,等到两只“手”快要碰上的那一刻,神奇的“磁吸手”就工作了,引导着工具杆准准地插进卡槽,瞬间锁紧。
任务完成后,“机械手”就带着新工具飞走去执行下一个命令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他们还成功演示了三架飞机一起协作,多了个负责指挥和观察的,场面更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小分队了。
将来能干哈?救灾、修桥、查电线,用处大了去了而费这么大劲儿研究这个,说白了图的就是能让无人机去干那些咱人不愿意干、或者干了很危险的活,毕竟,这项技术的用处,那可真是太大了。
首先就是抢险救灾。比如化工厂泄漏或者火灾现场,人进去太危险。这时候就能派一队这样的无人机进去,它们互相配合,一个运载工具,另一个可以去尝试关闭危险的阀门,或者采集现场的样本,最大限度地保护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其次是工程检修。比如检查大桥底下、高压电线塔或者风力发电机的巨大叶片。现在需要工人们爬高下低,既危险又效率低。以后用这种无人机队,它们可以直接飞过去,凑近了用携带的仪器进行精细检查,又安全又全面,省时省力。
还有就是应急救援。比如发大水了,道路中断,救援物资运不进去。无人机队可以协作运输药品、食品、救生圈等紧急物资,甚至可以尝试在空中搭建临时的通信线路。
往远了想,甚至未来还能实现“空中建造”。比如几架大型无人机协作,像搭积木一样进行建筑施工,或者用3D打印技术,对地震后损坏的建筑进行紧急加固。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这项技术正是为这些未来场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所以,这项技术突破的意义,远不止是让无人机表演更花哨。
它意味着无人机正从一个“飞行相机”或者“玩具”,转变为一个真正能分担工作的“智能工具”。
咱们中国的科研人员这次解决的,是一个从0到1的关键问题。
以后咱们再看到无人机,可别只觉得它能拍照了,它可能正和伙伴们一起,在空中默默地为咱们的城市安全、生活便利贡献着一份力量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