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 1 亿跨界!太原航空集团出手,剑指万亿低空经济 “硬核战场”
当一架空客 A320 客机从匈牙利飞抵沈阳,山西首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正式落地的余温还未散去,太原航空集团的又一动作再度引发行业关注。9 月 15 日,这家山西本土首家航空公司斥资 1 亿元设立两家全资子公司,将触角伸向新能源材料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在 1.5 万亿元低空经济市场即将爆发的节点,这场跨界布局绝非偶然,而是山西航空产业突围的关键落子。双子落地:航空巨头的 “非航” 野心此次太原航空集团设立的两家子公司,虽同处太原小店区,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战略使命,共同勾勒出企业跳出传统航空运营的发展蓝图。
航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 5000 万元注册资本,精准锁定航空新材料赛道。其业务范围涵盖金属及非金属矿石销售、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关键领域。这一布局看似与航空主业无关,实则切中了航空制造的核心命脉 —— 无论是飞机轻量化所需的高强度合金,还是发动机关键部件依赖的稀土材料,都是决定航空器性能与安全的核心要素。尤其在太原已具备直升机生产、飞机再制造能力的产业基础上,新材料供应将形成 “制造 - 维修 - 材料” 的闭环支撑。
另一子公司航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则构建了更立体的产业服务体系。除了覆盖金属矿石、机械设备等实体贸易,其业务清单中 “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航空运输设备开发” 等条目格外亮眼。这意味着该公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商,而是要打造 “智能技术 + 实体供应链 + 航空服务” 的复合型平台,为太原航空产业集群提供从原材料到设备、从软件到服务的全链条支持。
产业突围:从 “飞天梦” 到 “产业林”太原航空集团的跨界布局,本质上是山西航空产业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构建” 的必然选择,而这背后有着三重关键支撑。
政策东风的加持为布局铺路。作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示范省,山西早在 2018 年就提出 “南有珠海、北有太原” 的通航发展目标。2025 年山西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更明确提出,要打造通航全产业链,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完善通航服务体系。太原航空集团的新能源与供应链布局,恰好契合了全省 “研发制造 + 运行保障 + 通航运营” 的产业规划,自然获得政策倾斜。
产业基础的积淀为跨界托底。太原作为老工业基地,在航空材料、仪表等领域早有积累,如今更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禧佑源航空科技让山西跻身少数具备飞机再制造能力的省份,山西喆航则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生产直升机的民营企业。此次新公司的设立,正是要补上 “材料 - 制造 - 维修 - 运营” 产业链中的关键缺口,让产业生态更加完善。
资本力量的注入为发展护航。从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 10 亿元贷款承诺函,到 10 家金融机构 110 亿元综合授信,再到太原市政府 200 亿元项目支持,太原航空集团的每一步布局都有坚实的资本后盾。此次 1 亿元投资设立子公司,既是前期资本支持的落地转化,更是吸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集聚的信号。
万亿赛道:太原的 “低空经济” 底气太原航空集团的跨界动作,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卡位即将爆发的低空经济市场。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2035 年更有望攀升至 3.5 万亿元,这片蓝海正成为各地角逐的新战场。
在这场竞争中,太原已构建起差异化优势。作为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太原不仅能造直升机、修大飞机,更在运营模式上实现突破 —— 此次飞机保税租赁业务通过 SPV 公司运作,借助综保区政策优势降低经营成本,为后续规模化运营积累了经验。而新能源材料与智能供应链的布局,将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新型材料能提升本土航空器的性能竞争力,智能供应链则可支撑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的高效运转。
值得注意的是,太原航空集团的布局始终紧扣 “协同” 二字。与山西文旅、汾酒集团打造 “航空 + 文旅” 模式,开通 11 条国内航线织密空中网络,如今再通过新公司链接材料供应商与制造企业,一个以航空运营为核心、多产业协同的生态体系正在形成。这种生态优势,正是应对低空经济技术分散、场景多元等挑战的关键武器。
从龙江航空到太原航空集团,从单一运营到全产业链布局,这家本土航司的成长轨迹,正是太原航空产业崛起的缩影。1 亿元设立两家子公司的动作,看似是跨界试水,实则是山西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的战略宣言。当新材料遇上智能供应链,当航空运营融合本土制造,太原正用 “硬核实力” 证明:在万亿低空经济的赛道上,“北有太原” 的目标绝非空谈。未来十年,随着八大板块与三大经济的深度落地,山西航空产业或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时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