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曾市值76亿,把老板P成螺丝钉当logo,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在杀毒软件收费、病毒肆虐的年代,很多人都被北信源“支配”过。其标志性logo是真人结合螺丝钉的设计。脑袋扁扁且开裂,下半身为螺纹,即便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视觉冲击感极强的存在。据说设计理念是想传达钉子般的钻研与坚守精神。
今天聊聊这家颇具传奇色彩的杀毒软件公司,北信源。
1988年,计算机病毒通过软盘流入中国,早期代表是“拼碰病毒”(别名“弹跳球”)。该病毒并无实际杀伤力,仅表现为一个小球在屏幕里弹来弹去。
但恶性病毒很快接踵而至:1992年,“米开朗基罗”和“黑色星期五”两大恶性病毒在同一周内发作,引发媒体集中报道,病毒恐慌潮由此掀起。
一位懂技术的创始人踏入风起云涌的时代,是早期互联网企业的标准剧本,北信源也不例外。创始人林皓曾就职于原电子工业部南京第十四研究所,从事高科技军品研究。
身处科技前沿,他很早就关注到了杀毒领域。1992年8月,病毒大恐慌过去不到半年,林皓的防毒软件面世并成功抓住机遇,他成立了公司。最初的螺丝钉logo是外国人面孔,后因股权调整,将头像改为董事长本人,公司更名为北信源。
当时的杀毒软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能脱颖而出的企业绝非仅靠“吃螃蟹早”。北信源的杀毒软件早期表现亮眼:病毒查杀成功率高,还能率先识别清除新病毒;图像化界面也较为友好。
此外,凭借林皓的军工背景(1996年起担任公安部门网络安全专家),北信源在争取政府机构、军工、金融等国有企事业单位订单时占尽优势。
2000年前后,北信源切入内网安全领域,向军工、政府、金融机构等网络安全要求较高的单位提供终端安全服务。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信源成为无数单位电脑里“删不掉的标配”。
能为国家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服务,也成了北信源的重要背书。
在多重利好下,2012年9月12日,北信源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顶着“终端安全第一股”的光环,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7.84%,风光无限。2023市值曾达到76亿元。
但上市后,公司发展似乎再难复制此前的顺遂:旧市场持续受冲击,业绩增速放缓;新产品反响平平,却疯狂烧钱吞噬利润。
例如2016年推出的“信源豆豆”,定位为即时通讯与协同办公平台(类似钉钉、飞书),该业务始终未大火,开发费用却激增。2015年年末仅为348万元,2016年年末增至2821万元,暴涨708%。
与此同时,北信源在资本市场的操作令人眼花缭乱。2012年至2020年间,公司进行了7次股利分配,其中4次为高送转,被称为“送转狂魔”。
高送转是什么意思?你原本持有100股,每股200元,总市值2万元。若每10股送转10股,100股变为200股,但每股股价降至100元,资产总值仍为2万元。
对股民而言,类似将100元人民币拆成两张50元。这种操作不创造价值,却能点燃市场情绪:若股价从200元“砍半”至100元,一手(100股)的门槛从2万元降至1万元,流动性自然提升。
此外,低价股易给人“上升空间大”的心理错觉,吸引非理性投资者入场。部分企业会利用高送转推高股价,再趁机减持完成利益输送。
按监管规则,每10股送转5股即算高送转,而北信源多次推出“每10股转增10股”,2016年甚至计划“每10股转增20股”,最终因深交所下发监管关注函而作罢。
近年来,公司股东频繁减持,财报也多次被挖出问题。当一家科技公司最被关注的不是产品,而是资本技巧时,结局或许早已注定。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北信源多次延迟工资发放:今年7月工资推迟至9月底,4月、5月工资最迟年底补发。
曾经的北信源无疑是时代的宠儿,崛起于技术草莽、规则初创的年代。然而30年过去,杀毒软件行业格局早已天翻地覆。许多企业的安全建设已趋于完善,设备采购需求饱和。
不仅是北信源,整个行业都处于阵痛之中。曾经被时代推上顶峰的“冲浪者”们,最终也被下一个时代拍死在沙滩上。
#我要上头条##上头条 聊热点##经济##财经##热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