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08:31

月入过万却仍被轻视,高收入却难换尊严,骑手为何难寻“体面”?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有一个职业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他们不惧严寒,不惧风雨,仅靠一辆电动车,就将我们需要的东西送到身边,这个职业就是外卖员!

关于外卖骑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平时点外卖的时候,会不会想过,送外卖的小哥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也就几千块吧,毕竟是“跑腿的活儿”。
但数据跟咱们想的不一样,截至2025年8月,中国外卖骑手总数已经突破1000 万,2025年夏季的增速更是达到2024年的3.5倍,妥妥是就业市场里扩张最快的职业之一。

再看收入,2025年第一季度,一线城市骑手月均收入能到10100元,比2024年同期涨了12%;就算是三四线城市,骑手月均收入也有7230 元,环比涨了8.5%。
要知道,全中国月收入过万的人只占总人口的8.7%,大概1.2亿人,单从收入来看,骑手早超过不少坐办公室的白领了,甚至比天天点外卖的人赚得还多。
可为啥大家还是觉得送外卖“不体面”?为啥就算知道骑手挣得多,也会觉得自己的日子比他们好?这事儿,得从外卖行业那点“打架的事儿”说起。

平台大战:骑手成了“内卷游戏”里的工具人外卖行业能火起来,离不开2013年移动互联网普及,那时候智能手机加线上支付,让线上点餐从想法变成了真事儿。

资本一看这市场有搞头,立马扎堆往里冲——阿里系推饿了么做本地服务,腾讯扶着美团进市场,京东也想靠餐饮配送缓解电商的竞争压力。
刚开始的时候,几家打得那叫一个热闹,各有各的招:饿了么2008年在上海交大宿舍起家,靠自己建骑手团队,2013到2015年迅速铺到全国。
美团没骑手优势,就靠微信引流加补贴,主攻一二线城市。

百度外卖盯着高端白领,靠搜索引擎和地图拉用户。
京东则扎在零售供应链里,以超市、便利店配送为核心,慢慢做餐饮。
这场混战最后就剩下俩主角:饿了么和美团,京东因为在餐饮上投入不够、没定好方向,早早出局;百度外卖则是钱不够烧,2017 年被饿了么收购,彻底退出。

那时候美团占60%市场份额,饿了么占30%,大家都以为市场该稳定了。
谁知道2025年又起波澜,4月份京东把京东小时达和京东到家整合升级成“京东秒送”,还放到APP首页,同时扔出百亿补贴拉商家和用户。
这一下就炸锅了:美团觉得有人抢自己的龙头位置,饿了么也趁机发起进攻,三方又陷入“停不下来”的内卷。

京东靠补贴拉用户,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跟牌,美团更狠,2025年7月12日一个周六就投了3亿到4亿补贴。
平台靠补贴拉来的订单,最后全变成了骑手的压力:为了多接单,配送时间被压到极限,逆行、闯红灯成了常态;为了不被差评扣钱,连吃饭、上厕所都得掐着点。
饿了么2025年7月每卖一单就净亏2.3元,却还硬扛着补贴,看似是“让利用户”,其实是拿骑手的辛苦换市场份额。

更坑的是,绝大多数骑手跟平台只是“灵活用工”关系,没社保、没医保、没工伤保险,一旦受伤,不仅没收入,还得自己掏医疗费。
这其实就是“拿命换钱”的模式,当工作只是为了临时糊口,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收入怎么样,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受伤,骑手怎么可能对这份职业有归属感?没归属感,又谈何尊严呢?
认知偏差:为啥高收入换不来认可?咱们再聊聊另一个事儿:为啥骑手挣得不少,却还是不被认可?

很多人对骑手的印象,还停留在“没本事才去送外卖”,这种想法,本质上是把“体力劳动”和“低价值”划了等号——好像坐在办公室敲键盘才是“正经工作”,风吹日晒跑配送就该是“低收入”。
这种认知偏差,让骑手就算拿着高薪,也甩不掉“底层”的标签。
很多骑手都有这种感觉,他们说“赚得多但心里没底”,遇到下雨天,订单多能多赚点,但也容易出事故;平台补贴一减,收入立马就降,不像体制内或者企业正式员工,有“旱涝保收”的保障,骑手的收入就是“看天吃饭”,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也让大家觉得“这份工作不靠谱”,比如你身边要是有人说“我要去送外卖”,大概率会有人劝“别去了,没保障”;但要是说“我要去公司上班”,大家会觉得“靠谱”。
其实这俩工作,收入可能差不了多少,但就因为“稳定与否”的印象,职业认同度差了一大截。
还有个点很有意思:很多点外卖的人,明明自己收入没骑手高,却觉得自己日子更好,为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前途”,骑手的工作“没奔头”。

可实际上,骑手也能靠多接单、攒经验,慢慢做到站长或者区域管理,但大家很少看到这些,只看到“跑腿送外卖”的表面。
尊严落地:从“骑手”到“骑士”,不只是改个名2025年下半年,不少平台把“骑手”改成了“骑士”,一字之差,说是要体现对骑手的尊重——“士”在中国文化里代表气节和担当,叫“骑士”,听着确实比“骑手” 体面。

但光改个名没用,尊严得靠实在的保障和社会认知的改变。
咱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职业,很多现在受尊重的职业,早期也跟骑手一样,比如19世纪的厨师,那时候就是“满身油污的小伙计”,没人觉得体面。
直到法国名厨埃斯科菲耶设计了厨师服,建立了职业等级制度,规范了工作标准,厨师才慢慢变成“衣冠楚楚的专业人士”。

护士、邮差这些职业也一样,都是靠行业规范和社会认可,才摆脱了“低价值”的标签。
骑手要想有尊严,也得走这条路:得有统一的防护装备,别让他们风吹雨淋还没保障;得有完善的社保、医保,别让他们受伤了没人管;还得有明确的晋升路径,让他们知道“干这份工作有奔头”。
现在监管层也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引导行业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比如平台开始用AI优化派单,减轻骑手压力;饿了么搞“城市骑士诚意计划”,建了10多万个骑士驿站,还推出骑士公寓。

这些举措,就算有“企业宣传”的成分,但至少把骑手的权益提上了日程,这是好事。
其实,职业尊严就俩核心:一是“保障兜底”,让骑手不用怕受伤、怕没收入;二是“价值认可”,让社会看到他们的作用——他们不是“送外卖的”,而是帮大家解决吃饭问题、支撑城市运转的人。
比如下次你接到外卖,多说一句“谢谢,路上注意安全”;平台要是能真正给骑手交社保,别再搞“灵活用工”的幌子;大家别再用“职业高低”看人,而是看“这个人是不是认真工作”,做到这些,骑手的尊严才真能落地。

最后想说的是,1000万骑手的困境,不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更是整个灵活就业群体的缩影,他们跟我们一样,想有尊严地工作,想有稳定的生活,其实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认真付出,就该被尊重——这跟职业无关,跟人有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入过万却仍被轻视,高收入却难换尊严,骑手为何难寻“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