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17跳过16引质疑,雷军硬刚晒底气,首销告捷印证高端化决心
2025年9月15号,卢伟冰一条“小米17系列,本月见”的微博,直接打乱了所有人对小米新旗舰的预期。之前好一阵子,行业里都在传小米要推出16系列,不少米粉还在等这款机型的预热细节,结果这条微博一出来,“小米16”的讨论突然没了声,取而代之的是满屏的疑问和争论。
有人说这是自降身价,改个名字就能往低端靠?
也有老米粉留言,追了小米这么多年,从当年小米8纪念品牌周年,到现在跟着别人对标改名字,怎么就不能有自己的坚持?我倒觉得这些不满不是没道理。
老米粉期待的是小米能当行业里的“引领者”,而不是总跟着别人的节奏走,这种期待背后其实是对品牌的认可,只是表达方式难免着急。
当然,也有米粉觉得小米敢打破常规挺好,比起回避争议,不如用后续表现说话,两种声音在网上吵了快十天,没个统一答案。
就在网上争论不下的时候,9月25号雷军的第六次年度演讲,给了这场争议一个明确回应。
他没绕弯子,直接把小米17系列和iPhone17的参数摆出来对比,续航上,小米17ProMax比iPhone17长2个多小时。
影像上,小米带了1英寸主摄和潜望式长焦,iPhone17没搭同级别潜望镜头;连iPhone17被网友说“挤牙膏”的评价,都被拿来当对比注脚。
这种直接硬刚的方式挺少见的,一般品牌遇到命名争议可能会含糊过去,雷军却偏要把参数摊开说,这背后其实是想让消费者看到“我们敢比,是因为有底气”。
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争议,有中立网友说参数看着不错,但实际用起来怎么样,还得等拿到真机才知道,要理解小米为啥敢这么做,得说说它这些年的积累。
雷军在演讲里提,小米这五年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这话不是空的。
现在小米手机常年在全球前三的位置,汽车刚推出就卖得不错,“人车家”生态还覆盖了好几亿设备。
本来想只提这些表面成绩,但后来发现更重要的是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小米花在研发上的钱比去年多了不少,都投在芯片、影像这些核心技术上。
没有这些硬投入,光靠命名造势,根本撑不起“对标苹果”的说法。
但即便如此,质疑声也没完全消失,有人问,既然实力够了,为啥连机型名字都要跟着竞品走?难道就不能有自己的节奏?
其实这种质疑也点出了小米的风险,苹果在高端市场能站稳脚,不光是硬件好,更因为iOS生态能留住用户。
小米17在参数上赢了,但消费者能去线下店直接对比体验,比如有数码博主测出来,小米17的夜景模式比iPhone17慢半秒,这种小细节很容易被注意到。
很显然,高端用户买手机,不只是看参数,还看对品牌的信任,一旦用户觉得实际体验没达到宣传效果,之前攒下的好感可能会反过来变成批评。
更何况,小米17比iPhone17晚发布,消费者有更多时间对比,这种风险比早发布还要大一些,不过市场最终给出了答案。
9月27号上午10点,小米17系列全渠道开售,没几分钟就刷新了今年国产手机的首销纪录。
其中小米17ProMax一款机型,就占了整个系列销量的一半还多,在五千以上的高端价位段,甚至超过了同期的iPhone17。
如此看来,这次小米的“对标之战”算是阶段性赢了。
但说实话,这只是开始,短期销量好,说明营销和参数打动了用户,长期能不能稳住高端市场,还得看后续的体验和服务,比如系统更新是不是及时,售后能不能跟上。
对小米来说,这次事件不只是一次新品发布,更像是一次品牌定位的试探:从“性价比代表”转向“高端破局者”,这条路不好走,但至少这次有了不错的开头。
对其他国产手机品牌来说,小米的尝试也给了个启示,想跟国际巨头竞争,既要敢造势,更要有点真本事。
毕竟消费者最终认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
未来小米能不能保持这种势头,还得看它能不能把“参数优势”变成“体验优势”,要是能做到这一点,“对标”可能就不是暂时的策略,而是真正的实力证明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