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上AI版抖音的奥特曼,先得搞定皮卡丘
9月的最后几天,奥特曼和小扎踏入同一条河流。
先是Meta推出了AI短视频信息流Vibes,内嵌于Meta AI应用中。而后是OpenAI推出了Sora 2模型,并且一同发布了全新的独立应用Sora。
这不禁让人期待,外界期待和恐惧了很久的“AI版抖音/TikTok”时代,是否已经拉开了序幕?
一方面,不管是Vibes还是Sora应用,在落地后都被一部分人批评,称它们是“无限AI垃圾制造机”。
另一方面,很多用户在求Sora应用邀请码,其“客串”功能尤为亮眼,可以将用户本人和朋友一起装进AI视频。
虽然在舆论关注程度上,Sora独立应用还远不能和当年的ChatGPT问世时相比,但人们体会到了类似的兴奋感——当强大的模型能力和有创意可社交的产品功能碰撞,想象力随之放飞。
01
OpenAI版“抖音”来了
时隔十九个月,OpenAI终于迭代了其视频模型,Sora 2发布。
和初始版本相比,OpenAI表示Sora 2在遵循物理世界规律方面做得更好,并且能同步生成音频。
OpenAI 在公告中写道:“该模型远非完美,并且存在很多错误,但它证明了进一步扩大视频数据上的神经网络将使我们更接近模拟现实。”
更重量级的,是随着Sora 2发布的单独应用。要记得初代版本公布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内测阶段,只有少量艺术家和创作者可以上手尝试,但这次,人人都可以在苹果iOS应用商店中下载“Sora By OpenAI”。
目前用户需要邀请码才能登录。但是邀请码并不算紧缺,每个新用户会至多拿到4个邀请码,在二手交易平台目前被卖到1~10元的价格。
进入Sora App之后,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不管是默认进入“为您推荐”的竖屏视频信息流,还是下方菜单的UI设计,都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抖音或TikTok。
点击创作即可输入指令,也可以点击图片按钮选择自己手机相册里的图片,在图片的基础上生成视频。
此外,在创作界面,最大的亮点是“Cameo出镜秀”,这个功能可以将真实世界中的人物做进AI视频,是这次Sora应用最关键也是最吸引人的功能。
你可以录入自己的样貌与声音信息,直接“深度伪造”自己,生成自己的AI视频。同样的,你也可以将其他已经有AI档案的好友做进视频,只需要在指令框中@用户名即可。
在OpenAI的官网、Sora应用的苹果应用商店详情、应用登录界面等,“生成你和朋友的视频”被作为核心卖点宣传。
当然,如果你还不想上传自己,大可以从OpenAI的官方人员入手,这也是Sora里有大量奥特曼AI视频的原因(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奥特曼在各种偷CPU)。
在沉浸式刷视频半个小时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Sora 2模型的表现堪称惊艳,不管是动作的流畅程度、物理世界的精确度还是镜头的切换以及前后的一致性,都到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Sora应用内,视频并不追求高清晰度,再加上Sora 2极大地减少了视频模型常见的“平滑塑料感”,也让其看起来更加逼真。
而我们在Sora应用中,看到了太多有趣的视频。指令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在精准度上过多纠结,有趣的创意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
02
小扎还是保守了
被一个又一个奥特曼偷CPU的AI短视频逗笑的时候,很难不想到小扎。
就在OpenAI带着Sora 2和独立的Sora应用炸场的前两天,Meta也做了一个相似的动作:推出了名为Vibes的AI短视频信息流。
在Meta的官方博文中写道:“Vibes 旨在让您更轻松地寻找创意灵感,并体验 Meta AI 的媒体工具。浏览时,您会看到来自创作者和社区的一系列 AI 生成的视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态会变得更加个性化,如果您喜欢某个内容,可以创建自己的视频,重新合成,并与好友和粉丝分享。”
分享功能的确是完善的,用户可以一键将Vibes视频分享到Instagram等平台,这也是Meta的长项了。
国外主流媒体在报道Vibes时,经常提到TikTok,指出Meta此举有可能是与TikTok竞争的最新尝试。
Meta的短视频产品Reels内嵌于Instagram等平台中,其在TikTok大火之后推出,如今已经有超过10亿月活用户,不可谓不成功。短视频是广告金矿,Meta于8月底公布的季度财报显示,其广告业务创造了465.6亿美元营收,Reels短视频贡献显著——观看时长同比增20%。eMarketer预测2025年Instagram在美广告收入将达320.3亿美元,首超Facebook。
而AI短视频的链路如果跑通,无疑可以给Meta的短视频与广告开拓边界。
可惜和奥特曼比起来,扎克伯格还是保守了。尽管竖屏信息流会让人联想到抖音/TikTok,但Vibes内嵌于Meta AI之中,更像是常见的“创作者社区”。
这种AI视频模型的创作者社区已经很常见,中国的可灵、海螺、即梦等的应用当中都有类似的存在:创作者分享用该产品生成的AI视频,其他人则可以“复制配方”“做同款视频”。
在Meta之前,8月Character.AI也推出了Feed,称之为“全球首款 AI 原生社交推送”。
其实早在Sora初代时期,OpenAI也有类似的尝试。去年10月Sora正式向用户开放,官网可以看到其他创作者的作品。
而用户对Vibes并不买账。
在Vibes推出后的24小时里,奚落声接踵而至。外界质疑,Meta近期大刀阔斧重组架构,新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并且动辄上亿美元从竞争对手抢夺人才,结果端出来一个“AI垃圾制造机”。
在社交平台X(推特)上,尴尬的一幕上演。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的负责人Alexandr Wang以昂扬饱满的情绪官宣Vibes,评论区却沦陷,最高赞的评论已经获得4.4万次赞,大骂这是“根本就没有人想要的糟糕的无意义的狗屎”。
人们的抵触情绪可以理解,提到AI短视频,大家更多能想到的无非是有着狗血剧情的猫猫短剧。这种AI视频已经充斥在国内外各种短视频平台,深陷其中的却只有判断力不足的小孩和老人,而其他人则因为信息流被“污染”而愤怒不已。
03
从“创作者社区”到娱乐应用的进化
尽管Sora单独应用一经推出就颇受关注,但同样的争议也难以避免。
在奥特曼官宣Sora2和单独应用的X帖文下,同样有不少人发梗图吐槽OpenAI不久前还在说需要7万亿美元和10吉瓦算力来治愈癌症,现在却开始搞“无限AI垃圾制造机”。
奥特曼回应称,科学研究确实重要,OpenAI的几乎所有研究努力都集中在AGI上。但他认为,展示新的技术和产品,让人们可以欢笑以及最好从中获益,也是一件好事。
他举例称,当ChatGPT推出时,人们同样质疑啥玩意有什么用:“当谈到公司的最佳发展轨迹,现实是微妙的。”
OpenAI进军社交市场并不奇怪,这家公司上半年收入43亿美元、亏损135亿美元。ChatGPT虽然拥有7亿用户,但付费转化率不到3%。与此同时,公司还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需要为未来的融资铺路。
Sora应用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商业化路径,OpenAI只提到了后续应用内信息流会有算法机制和“货币化模型”。上一代Sora模型可以通过付费解锁无限生成的权限,目前ChatGPT的Pro用户可以用到Sora 2 Pro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
实际体验下来,Sora独立应用的确和Vibes、Feed等AI竖屏信息流有很大的不同,从产品调性来看,后者侧重于创作者社区,而Sora应用则更强调“娱乐”。
Sora 2是用户体验的底层依托,强大的模型保证了生成的短视频足够逼真,但娱乐社交才是Sora独立应用的灵魂。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将真人融入的Cameo(客串)功能是关键。
OpenAI的软件工程师托马斯·蒂姆森(Thomas Dimson)就说,很多内部员工其实一开始对AI视频流的主意抱有怀疑态度,直到有了客串功能。
“我注意到许多社交平台已经逐渐偏离了它们最初的‘朋友与连接’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Sora应用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现在能想象到的是,普通用户乐得和朋友一起在AI宇宙徜徉,明星和网红也可以在此开辟新的“周边战场”,更逼真可看的AI短剧也许已经在路上。一旦应用被“玩”起来,Sora应用有望为OpenAI开拓新的广告收入来源。
更广阔的场景也许目前还难以想象,正如抖音刚诞生时,看着年轻用户对着镜头跳手指舞,也很难想象到今后这里会生发出庞大的直播电商市场和网红经济。
只是如今的Sora应用还难言是“AI版抖音”,最多算是初具雏形。
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未解的疑问,比如C端AI视频应用如果广受欢迎,势必会让OpenAI本就紧张的算力雪上加霜。再比如,过去视频生成领域的老大难问题——版权——也一定会成为OpenAI的困扰。
在Sora应用的信息流里,除了奥特曼偷CPU之外,最常见的要数皮卡丘和海绵宝宝的AI视频。已经有用户生成这样的视频:奥特曼和皮卡丘坐在会议桌两端谈判,皮卡丘求他“别再用我训练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