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的日本,能给颗粒无收的中国怎样启发?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424篇原创文章(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秋日生活打卡季#
每年进入“诺奖时间”,全世界都会屏息以待:
今年谁(主要是哪个国家的学者)又能再次登上这个人类世界的科学圣殿顶端?
不过,现实却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北京时间10月8日傍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尘埃落定,日本再次收获硕果:
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摘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赢得化学奖。
算一算,自21世纪以来,仅仅25年,日本已经诞生了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其中3位是美籍日本人),算下来“平均每年产生一个”。
在这个狭小的东方岛国,诺奖已经不再是稀罕之物,而是一种稳定的产出,确实让人感到吃惊。
把视野拉回中国这边来看,就显得非常微妙了。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出来:中国的论文,学者,机构的数量全球第一,但是常年来,在诺奖这个维度,却颗粒无收,是什么原因?
当然,或许会有人拿什么大国博弈,阴谋论等等的东西去分析,认为诺贝尔这个奖项没什么意思。
有一说一,哪怕不说话,都比说出这样的观点好。
是个成年人都懂这个道理:有些东西,只能是拥有了,才能去说不在乎,
比如学历,比如财富,比如职位,比如……健康。
没学历,甚至连个像样的大学都没上过,或者高考分数连一本门槛都没摸到的人,有什么资格去嘲讽北大,贬低清华,揶揄复旦?
是不是一个意思?
落后,有缺陷,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是规避现实,找各种理由自我麻醉,那就是大问题了。
这篇文章,将基于2025年日本学者获得诺奖的情况,以及日本这个国家对于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梳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为什么中国屡屡和诺奖无缘的原因,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并对未来中国科研维度的一些可能变化和走向,展开分析。
本文不适合极端思维群体阅读。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2025年,日本又得诺贝尔奖了,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
日本,拿奖拿到手软,而且还都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奖项。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教授(74岁)等三人摘得桂冠。他们的研究揭开了免疫调节机制的关键一环——调节性T细胞(Treg),为对抗自身免疫疾病与癌症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还没等大家从欢呼声里缓过来,两天后,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74岁)由于开创金属有机框架(MOFs) 材料,一举夺得诺贝尔化学奖。
图片来源:网络
短短48小时,日本斩获两项诺奖。
至此,日本诺贝尔奖总数正式突破31个,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2025年三大诺贝尔科学奖总共9人获奖。美国7人,日本2人。而细数历史上诺贝尔奖总数,日本以31人独步亚洲。并且形成降维打击的局面。
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主要用来奖励那些实现从0到1突破的科学家。
令人惊讶的是,事实上日本高校这些年来的经费越来越少,国际排名也越来越低,日本参加的高考的人数也越来越少,日本人对读书考公早就丧失了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依然能保持拿诺贝尔奖的势头,显示出了强劲的科研韧性。
不过,有意思的是,日本获得的所有诺贝尔奖,都是在战后出现的。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各路报道也很多了,这里就不多进行赘述。
瑞典,诺贝尔奖颁发场地(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弹丸之地的日本,为何能实现“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
二战以前的日本虽然也是亚洲强国,手握大炮巨舰,却在科学发展方面毫无建树。
二战以后,在这个狭小的东方岛国,诺奖已经不再是稀罕之物,而是一种稳定的产出,确实让人感到吃惊。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是日本?
这个国土面积不大、资源有限的国家,凭什么能在诺奖舞台上成为大赢家?
答案恐怕远不是“砸钱”二字那么简单。
200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50年拿30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当时引来一片质疑。
但现实是,日本仅仅用了25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
日本学界之所以能拿到这么多诺贝尔奖,和其优越且同世界接轨的学术制度不无关系。
这里也不是要说给日本这个国家吹什么彩虹屁,中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情感上的厌恶和抵触,没必要搞些有的没的。
但是日本能实现“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这事,多少有些门道和原因的。
不好的,就是不好的,但是好的,也是值得去研究的。
实际上,日本能够每年都获得诺奖,从明面上能看到的,至少有以下几个维度的理由:
第一重原因:日本教育把科研的火种,撒进了普通人的心里。当一个社会拥有足够多“带着好奇心长大的人”,就意味着科学创新不会止步于少数天才,而是变成一种群体性的可能。
第二重原因在于:日本的社会结构相对均衡,科研人员能获得相对公平的机会,不必被过早裹挟进“生存焦虑”的漩涡。
第三重原因:日本有耐心的文化,让科研成为一种长跑,而非一场短跑冲刺。
第四重原因:日本的科研和商业之间,关系和氛围,营造的很好,在日本,科研不是孤立于象牙塔,而是与企业、社会紧密相连,科学家的成果能得到真正的支持与认同。
能出结果,必然有原因,能稳定出结果,那说明产生原因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证实。
3全球论文和学者数量第一的中国,为何常年和诺奖无缘?
回到中国的视角来看这个事情,多少就有点微妙的感觉了。
中国这个现在被视为能与美国竞争的科技大国,但在诺贝尔奖这个全球科研创新竞赛中却一无所获,始终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屠呦呦因提取青蒿素获得诺奖还是文革时期的偶然成果、没有代表性),确实让人扎心。
说西方诺奖委员会故意歧视和打压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人支持这个观点,毕竟诺奖也曾颁发给在国内都没有多少地位的屠呦呦。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从投入和重视程度上来看,中国挑不出什么毛病:近年来中国科研论文的数量突飞猛进,2023年就已经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研发经费花了超 3.6 万亿元(约5074亿美元),全球占比20%,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为7200亿美元,占全球27%。
《自然》期刊称中国研发经费为8000多亿美元,超过美国。
中国论文产出更是高得吓人,2023 年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11.85万篇,占全球三分之一还多,2024 年的热点论文直接占了全球 48.4%,连续好几年拿第一。
中国2024年顶尖科技人才为3.25万人,全球占比28%,世界第一。
美国顶尖科技人才为3.18万人,全球占比27%。
中国在科研方面的状况与在制造业方面非常相似,就是从数量上看已经是全球第一,但质量不行。中国制造业GDP为美国的1.7倍,半数以上的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但质量上却主要在中低端领域,高端领域被欧美国家占据。
中国在科研领域也是一样,数量上迅猛发展,论文和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但质量不行,技术含金量不够,主要是中低端的仿制品,真正原创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大而不强”。
冷静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科研和技术一样,尽管投入不少,研发人员也是世界第一,但主要都是在学习、模仿、跟踪国外先进的东西,追逐热点,基本没有真正原创的东西。改革开放之前30年,更不可能有多少原创。
所以,中国科研人员很难获得以原始创新为主要评比标准的诺贝尔奖,也在情理之中。
大白话来说,就是专业不对口,需求不匹配,价值观不同,所以,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说了。
中国为何近20年来科技发展迅猛,科研经费投入巨大,科研人员和论文数量全球第一,却没有产生一项具有原创的性质的诺奖成果?从中国社会的环境和科研运行状况上看,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急功近利、学习模仿追热点、短平快出成果的功利主义的科研风气和社会环境,使中国科研人员习惯于快速学习模仿追热点出成果,无法静下心来搞原始创新,很难产生真正的创新成果。
二是只重研究数量和论文、不管质量的形式主义科研考核机制,使中国很难出现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
第三点,可能更关键,那就是在中国搞科研这件事,氛围不好。
如果是在体制机构内,那么排辈论资的那套东西,大家应该是太熟悉,也无能为力。
另外,在中国搞科研,最近几年好很多了,回头看个10年20年,“原子弹不如茶叶蛋”的经济论调,大家还记得么?
中国在科研经费、论文、专利、科学家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大而不强,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拿一个诺贝尔奖都显得有些遥远。
靠论文数量堆积出的成绩并不代表真实创新,靠“批量出成果”的路径无法实现核心突破。如果不改变急功近利的科研生态环境和只看论文数量的考核机制,中国的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实质性提升,投入再多的研究经费、发表再多的论文,也难以取得诺贝尔级别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正视自己的短板和问题,不应该吗?
把问题拿到桌面之上,不就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吗?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不争虚名,但求实际的角度出发,对于未来中国的科研发展,该怎么看?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从中国这个国家内敛,谦虚的文化传承来看,没有中国的学者获得诺奖这个事情,其实也能有不一样的解读。
14亿人口的大国,从概率学上面随便排排,能达到诺奖标准的,恐怕都是一个恐怖的数据。
之所以国家对于诺奖不积极,甚至不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愿意在欧美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别人制定的规则里面去玩。
日本因为战败国的身份,不存在什么脸面和宏观规划,但是中国不一样。
从中国国家的立场和安全要求出发,有些虚名,其实并不在意。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2025年的中国,放眼世界,就连美国也不敢小觑吧?
难不成综合实力,实际态度,是和印度一样,靠吹的?靠蜜汁自信支撑的?
所以,从大国自信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相信中国找不出11个男人去踢足球,但是要是真的说核心,关键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诺贝尔奖的情况,根本看不到中国的水深水浅。
但是,从现实来看,因为过去几十年过于追求发展和市场经济,中国在科研原创,尊重技术,还有规则和环境的建设很多维度,显然是有问题的。
还是那句话,好的,要承认,不好的,也不能掩耳盗铃。
日本的诺奖奇迹,本质上是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心态、产业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让他们拥有探索的勇气,社会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文化塑造了他们的耐心与谦逊,企业和公众则给予他们支持与尊重。
这,才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产出顶尖科学家的真正根基。
科技,制度的落后,对应的耻辱和失败,中国不可能,也不允许再去体验一次。
全文完,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有所收获和共鸣,还请大家不吝“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支持一下。感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