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11:12

全球首创1522 米深海取火!这场全运会采火技术比科幻片更震撼!

2025 年 10 月 9 号上午,广州南沙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上,秋天的海风还带着股热劲儿,“梦想” 号大洋钻探船就停在旁边当见证。

这不是普通的码头活动,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火种采集仪式 , 但这火的来头特别大,是从 1522 米深的南海海底弄上来的,说实话,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里,这么干的还是头一回。
本来想这 “深海取火” 是不是噱头?后来翻了资料才发现,全是真刀真枪的硬科技在撑着。
负责下潜的是 “海马” 号深海遥控潜水器,这玩意儿能潜到 4500 米深,这次专门奔着 1522 米的海底冷泉喷口去。

到了地方,它的机械臂准得能卡到毫米级,先采集可燃冰,再通过降压让可燃冰分解出甲烷气体。
最巧的是点火的能源,用的是太阳能转化的电能,在深海里把甲烷点着 , 你看,又环保又有技术含量,比传统在地表取火有意思多了,还正好把 “绿色办赛” 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1522 米可不是随便选的数,这深度远超人类能直接抵达的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办赛时没走常规路,偏偏把目光投向深海,其实是想借这事儿亮一亮家底。
早在 2024 年 6 月,广州赛区执委会就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聊过,当时就冒出了用可燃冰取火的想法。
可燃冰这东西,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看着像冰,烧起来火特别旺,烧完只剩水和二氧化碳,妥妥的清洁能源。

选它当 “源火”,既扣住了办赛的绿色主题,又能借着全运会的舞台,让大家看看咱们在海洋能源领域的积累 , 毕竟咱们研究可燃冰快 30 年了,2017 年就搞了全球首次海域试采,2020 年还刷新了试采纪录,早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的阶段了。
深海取火的 “硬核帮手”:从 “海马” 号到科考船想在深海里完成这一套操作,光有想法可不够,得有趁手的设备,“海马” 号绝对是主力,它是 “十二五” 国家 863 计划的成果,2014 年通过海上验收时,直接打破了国外在大深度无人潜器领域的垄断。

这次它不光要下潜,还得精准找到冷泉喷口 , 要知道在海底找冷泉喷口,跟在大海里捞针差不多难。
“海马” 号带着各种传感器,能实时传回海底数据,才把这 “针” 给捞着了。
光有 “海马” 号也不行,还得有船当后盾,这次用的 “海洋地质二号” 科考船,看着是保障船,实则是 “移动实验室”。
它有 DP-2 动力定位系统,就算在海上有风浪,也能稳稳停在指定位置,不让 “海马” 号下潜时跑偏。

船上还有 150 吨的海工吊,能把 “海马” 号和其他设备稳稳吊到海里,再安全捞上来。
老实讲,这一套设备组合下来,少一个环节都不行,也正是这些国之重器,才让 “深海取火” 从想法变成了现实。
采火的时候,团队还埋了个 “小心思”, 在采集点放了个永久基点定位标。
这金属标记沉在海底,就像个时空坐标,把运动会的仪式感和深海科技的突破绑在了一起。

以后再提这事,大家不光能想起圣火,还能记得咱们在 1522 米深海,用自己的设备干成了这么件跨界的事。
为了记录清楚,团队还专门搞了深海超高清设备,每一帧细节都拍得明明白白,没留一点含糊的地方。
采火成功后,这火的意义就不止于体育了,慢慢转向了 “协同” 和 “传承”。

10 月 9 号仪式上,采火团队把 “源火” 盒装递给广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时,盒里火焰的弧光看着特别不一样,好像把南海几百万年的地质脉动都装进去了。
后来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广东省和港澳的主官一起点燃火种盆,那火苗升起来的时候,正好能看见远处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 , 那些桥是湾区 “互联互通” 的硬基建,这簇火就是湾区 “科创协同” 的软实力,俩放一块儿,正好说明湾区的发展逻辑:既能架起连陆地的桥,也能探透连未来的海。

其实这背后藏着一组 “1234” 密码,把天时地利人和都算进去了。
“1” 是选了南海这片海,这儿不光有可燃冰资源,还是咱们海洋科技发力的核心区,算是 “硬核海域”;“2” 是一举两得,用同一簇火串起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让科技价值翻倍;
“3” 是三地协同,粤港澳一起办赛,能有这魄力把深海科技放进体育仪式,全靠三地理念、资源能凑到一块儿;“4” 是四城联动,广深港澳四个核心城市像齿轮似的咬合,11 月还会 “四城同传” 火炬,让整个湾区都参与进来。
从深海之火到海洋经济:大湾区的 “蓝色野心”这火不光是仪式,更像个信号 , 大湾区要在海洋经济上发力了。

你可能没注意,2024 年咱们国家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 10 万亿,占 GDP 的比重到了 7.8%,比国民经济增速还高。
海洋经济里藏着不少机会,比如船舶制造业,现在全球船舶老龄化厉害,又要绿色转型,咱们有最完整的船舶产业链,正好能抓住这波机会。
广州在这事儿里的角色特别关键,这城市是从海里 “长” 出来的,1800 多年的海运史,180 多年的现代造船史,近 100 年的海洋科研史,家底厚得很。

2020 年起,广州海洋生产总值占 GDP 的比重就没低于 10%,2024 年更是拿了全省第一,还连续三年进了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的第一梯队。
2024 年国务院给广州的国土空间规划里,还专门加了 “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定位,等于明着说要让广州在海洋经济里挑大梁。
南沙作为采火地,更是核心中的核心,这儿集聚了 “梦想” 号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这些大科学装置,“梦想” 号能钻 11000 米深,代表了咱们海洋工程装备的最高水平。
而且广州还出台了《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明确要搞 “4+4+2”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就是要在海洋高端装备、新能源这些优势领域集中发力。

说实话,我觉得这事儿最妙的是把体育精神和探海雄心拧到了一起 , 体育是向人类极限突破,探海是向深海未知突破,骨子里都是不服输的劲儿。
现在火炬已经开始传递了,带着的不光是赛事热情,还有咱们向深海挺进的决心,以及湾区一起搞发展的底气。
以后再提海洋经济,可能大家不会只想到捕鱼、航运,还会想起 2025 年那簇从 1522 米深海升起来的火,想起大湾区是怎么用科技和协同,把 “蓝色野心” 变成现实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首创1522 米深海取火!这场全运会采火技术比科幻片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