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死亡之海”里“智能养生”?
小新说70年来,中央企业在新疆持续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兴疆,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新的贡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国资小新”携手环球网走进这片被天山雪水滋养、大漠落日亲吻的土地,为大家带来“视觉新国企·幸福‘疆’来”系列报道。第十一期,一起走进中国中铁罗若铁路。
手机信号时断时续?
导航软件集体罢工?
这里是号称“死亡之海”的新疆罗布泊!
这里夏季地表温度可达70摄氏度以上,
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
全年大风天气超过200天,
沙尘暴频发,
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罗布泊腹地
2024年3月,
新建罗布泊至若羌铁路(简称罗若铁路)
正式动工建设。
2024年11月,
罗若铁路米兰至若羌段正式开通运营,
目前米兰至罗布泊段正在加紧推进。
铁路建成后,
将填补新疆铁路环线关键空白,
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中铁一局参建的罗若铁路正在进行铺轨作业
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建铁路,
面临着诸多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
参建单位中国中铁一局,
承担全线297.73公里的轨道铺设、
366孔简支T梁的预制和架设任务。
面对无水、无电、无信号、无人烟的
“四无”境地,
项目团队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用基建狂魔的硬核实力,
建设着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奇迹!
智慧梁场:铁路T梁的“智造”新篇
T梁是普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片T梁从预制到完成架设,
需要几十道工序的严格把控。
其中养护就要泡水28天。
但在罗布泊,
年蒸发量=60倍降水量!
加上昼夜温差超过40℃,
传统养护方式根本无法适用!
中国中铁一局在罗若铁路建设了新疆首个智能化梁场
中国中铁一局在罗若铁路,
建设了新疆首个智能化梁场!
全封闭的钢结构智能养生棚,
对外能够抵御风沙侵袭,
对内则精准调控温湿度,
确保T梁在最恶劣的环境下,
达到最优的养护条件。
配备的智能养护系统,
能够24小时不间断监测T梁状态,
实时调整养护参数,
让每一片T梁在精准控制的环境中
达到最优状态!
智能养生棚
在养护期,
自动喷淋养护系统能够根据温湿度,
自动调节喷淋时间和水量,
让T梁随时达到最佳养护效果。
在这个“水比黄金贵”的地方,
梁场还引入了先进的水循环系统,
能够节约20%以上的施工用水,
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节约与高效化利用!
智慧化T梁养护
戈壁铺轨:把精度焊死在毫米级
罗若铁路采用工艺要求极高的无缝钢轨技术,
在几乎全是戈壁与沙海的罗布泊,
铺轨的精度要控制在毫米级,
就像在茫茫沙海中,
完成高难度的“钢铁刺绣”!
作业人员正在进行铺轨作业
无缝线路的单节钢轨就有500米长,
是5个标准足球场的长度,
要想把这个“大家伙”,
精准地铺设在道床上绝非易事!
中国中铁一局采用先进的
TCM60长轨铺设机组,
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
以及严格的工艺流程,
能够让每一段钢轨都精准铺设到位。
焊轨作业
这个时候铺下的轨道,
还是一节一节500米的长钢轨,
距离无缝钢轨还有一道关键工序
——钢轨焊接。
项目采用先进的闪光焊接技术,
利用高压电流瞬间加热至1300摄氏度以上,
再通过强大的顶锻力,
让钢轨的端部迅速焊接为一体。
焊接过程中,
电流、压力、温度等参数,
通过秒级的精准控制,
确保焊接一次成型,
焊接质量接近母材!
精调精捣作业
为确保轨道平顺,
中国中铁一局采用智能化大型机械化养路设备,
对线路进行“六捣五稳二精调”作业,
让轨道几何形态达到了毫米级精度。
已完工运营的罗若铁路米兰至若羌段轨道工程,
被称为新疆铁路的标杆!
精神高地:在无人之境写下最滚烫的诗篇
在“死亡之海”罗布泊,
修建毫米级精度的铁路,
不仅是技术的突破,
更是意志的考验。
建设者在风沙中作业
罗布泊的风沙有多猛?
建设者下班抖一抖,
能“收获”一捧沙砾!
铺轨队工人施工中突遇沙尘暴,
能见度骤降到两三米,
建设者们以“风暴强意志更强”的顽强斗志,
心里装着责任,手上稳着动作,
最后一颗螺丝,必须拧紧再撤!
参建员工作业
罗布泊的“烤”验有多狠?
建设者日均饮水论“桶”算!
地表温度轻松飙过40℃,
紫外线“火力全开”!
在罗布泊这片“自带桑拿”的工地上,
建设者有个硬核指标
——每天灌下十几斤水!
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
是“青春战火海”的豪迈,
是毅力,更是与极端环境的硬刚!
建设中的罗若铁路
当风沙迷了眼,
当烈日灼着肩,
他们俯身钢轨之间,
在无人之境写下最滚烫的诗篇。
致敬每一寸向前延伸的钢轨,
致敬每一道被风沙雕刻的皱纹,
致敬每一个在“死海”创造的奇迹!
这,就是中国建设者献给祖国山河的硬核浪漫!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 /END/ ————
责任编辑丨刘一鸣
校对丨程镜睿 张越越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