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71%!我国极寒、冷冬要来了?NOAA新预警:双重拉尼娜将来袭
东太平洋的海水又一次降温……而且还是连续两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给出的概率是71%,这意味着所谓“双重拉尼娜”很可能在今年冬天出现。所谓“双重拉尼娜”,就是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面温度连续两年低于常年水平。通常情况下,这里的海水会有冷有暖,冷到一定程度,就会被气象圈称作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正相反——一个是变冷,一个是变暖。
一旦拉尼娜形成,海水温度变化会影响到大气环流。信风增强,深层冷水上涌,海面进一步降温,这种变化会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天气里。冷空气在这样的年份里更加活跃,气候波动也更容易被放大。
从记录看,拉尼娜年,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的冬天往往更冷。这些地区对冷空气反应敏感。但是有些年份例外,拉尼娜来了,却出现了暖冬。所以“冷冬”并不只是由它决定。
拉尼娜的影响是阶段性的,并不能长期改变气候趋势。全球变暖仍在继续,拉尼娜只是让气温暂时下降。专家形容这种作用像刹车,但车还在向前行。
南方在拉尼娜年里,冬季降水可能减少,有时候会出现干旱。而北方可能会连续遭遇寒潮、暴雪、强降温。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也会影响雨水分布,夏季北方更易多雨,南方则雨量减少。
能影响冬季的因素不止拉尼娜。东亚冬季风强弱、北极海冰范围、欧亚大陆的积雪厚度,都与冬天冷暖有关。它们彼此影响,结合起来才决定当年的气候走势。
近年来因为全球变暖,即使有拉尼娜,有些年份气温降幅也不明显。气候专家提到,现在冬天的整体水平还是比几十年前温暖,即使偶尔出现极端低温,也难以长期维持。
预测的概率也不是固定不变。像这次的71%,到了明年初可能就会下降,因为气候系统受到太多因素影响,模型计算也有限。所以气象部门提醒,预报只能给出参考,具体情况还是看实时的监测数据。
专家建议公众,不要只看“冷冬”或“暖冬”的标签,而要关注本地的短期预报。因为同一个冬天,各地的天气差异可能很大。
个人层面,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安排生活,比如冷空气到来就及时保暖,雨雪天气注意出行安全;家中老人小孩要提前准备御寒用品;交通遇到冰雪,要调整出行方式避免风险。
社会层面,极端天气会影响农业、交通、能源供应等领域,需要提前准备。例如城市要准备扫雪设备,能源部门做好储备避免用电压力过大。
长远来看,这样的气候事件提醒我们继续发展绿色能源、推进减排,因为气候变化趋势未变,极端天气将更频繁。普通人可以节能、少开车、用公共交通,这些行动也能积累出应对的力量。
冬天是否极寒,还要看其它因素怎么配合拉尼娜一起发挥作用。但应对的关键是科学判断和及时调整,不管冷暖,都能让生活顺利进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