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16:57

从造船到半导体,韩国专家直言:中国已在核心技术上全面超越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丨hx

韩国 KBS 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明见万里》,在韩国社会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舆论震荡。节目特意请来深耕国际事务领域的专家金兰都,围绕世界格局演变、中国科技发展脉络与韩中关系走向展开系统梳理,罕见地以数据为支撑、以产业事实为依据进行正面比对,打破了韩国媒体长期以来在相关议题上的回避与否认惯性。

这次纪录片给出的核心基调,是坦然承认中国多年来持续加速发展的客观现实,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韩国当前的处境与未来的发展路径。



舆论震荡的直接来源,在于节目中高密度的信息呈现与高强度的结论输出,播出后,韩国各大社区平台迅速将焦点汇聚到 “中韩差距” 这一核心议题,讨论从人才储备延伸至产业布局,层层外溢扩散。

韩国媒体罕见的真实
韩国多家媒体随后跟进推出专题报道,将公众长期对中韩发展差距缺乏敏感的原因,拆解为选择性信息接收与叙事偏差的双重作用。这些分析的核心观点十分明确:并非韩国社会完全不知道中国在变强,而是主动选择了忽视,最终在舆论场上形成了集体认知滞后的局面。



产业领域的对比最具说服力。造船业的新增订单被视为具有结构性意义的指标:中国拿下了全球约 65% 的新船订单,而韩国的份额仅约 20%,悬殊的数字直接勾勒出两国在该领域的竞争态势。

科研投入的差距同样清晰可见:中国年度研发经费已超过 3 万亿元,约占 GDP 的 2.6%,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与韩国相比已不在同一数量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则以终端销量印证了供给与需求双端的支撑力量。中国一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 1000 万辆,韩国本土销量仅三十几万辆,即便加上出口总量也仅约 150 万辆。

这种量级差异带来的,是上下游产业生态的巨大鸿沟,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配套能力,随着市场规模扩大而持续提升。



舆论场并未止步于单纯承认差距,另有一股思路试图用标签化话术缓冲产业数据带来的冲击。所谓 “首尔病” 的概念被推上社交平台,试图用中国游客对韩国消费的迷恋叙事,稀释产业竞争中的被动感。

但出行统计数据却与这种包装形成鲜明反差:2025 年中国游客出境游目的地中,韩国仅排第八;2024 年中国出境游总量约 8700 万人次,赴泰国的游客超过 600 万,而赴韩国的仅 300 多万,热度排序与标签叙事出现了明显背离。



旅游业的政策与民意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矛盾轨迹。一端是旅游行业基于获客逻辑,积极配合免签等政策工具争取中国游客流量;另一端却是公众的排斥情绪,在韩国国会网站上,“要求废除对中国免签” 的请愿已聚集到四万人的规模。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结构数据,韩国旅游局报告显示,中国游客的人均消费在所有客群中最高,超过日本与欧美游客,这种 “高度依赖 — 情绪排斥” 的并存景观,使得利益与情绪在韩国社会内部持续拉扯。



纪录片热议
纪录片触发的讨论很快延伸至技术含量更高的硬核赛道,半导体产业被置于显微镜下仔细审视。分析结论直指基础技术链的位次变化:过去长期由韩国把持优势的领域,如今中国在几乎所有基础环节都实现了跨越,即便是韩国传统强项的存储芯片,也开始面临守势压力。

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供需关系的根本性位移,曾经的中国客户已成为正面竞争者,在价格、产能与供应稳定性上与韩国企业展开激烈拉锯。而显示器、整车等韩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被动处境,更说明这一轮产业竞争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多产业带的集束式反超。



半导体领域的细节对比更显冲击力。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中国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北方华创实现营业收入约 3.1 万亿韩元,净利润约 6200 亿韩元;而韩国排名第一的设备企业 SEMES 同期营收仅 1.1 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仅 821 亿韩元,北方华创的营收是其 2.84 倍,利润更是达到 7.89 倍。

韩媒坦言,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胜负,更是中国产业生态飞速发展与韩国企业原地踏步的鲜明对照。在芯片设计关键的 EDA 软件领域,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也因中国产品的高性价比而悄然使用,只是在美国政策压力下陷入两难选择。



宏观经济体量为产业变化提供了更醒目的背景板。2024 年中国 GDP 超过 18 万亿美元,韩国约 1.7 万多亿美元,经济体量的差距已成为结构性事实。

即便以人均 GDP 衡量,韩国虽仍以 3.3—3.4 万美元区间保持领先,但中国已超过 1.2 万美元;回望 2000 年中国不足 1000 美元的起点,二十余年十几倍的增长使得差距呈现明显收敛趋势。叠加中国内需驱动的经济韧性与韩国出口依赖的结构脆弱性,两国的发展策略空间天平已出现明显偏转。



经贸依存度进一步凸显了现实约束。尽管韩国国内多次出现降低对华依赖的口号,但统计数据显示,其对华经济依赖度仍维持在 20% 以上的高位,中国依旧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此语境下,情绪化叙事与结构性利益的冲突持续上演,政策制定与市场规律之间的张力被迫不断抬升。



技术基础设施的对比将结构差距拉得更为直观。中国 5G 基站累计数量已突破 380 万,韩国则在五六十万量级,差距达到六七倍;AI 企业数量上,中国超过 4000 家,韩国不足 500 家,创新主体的密度与资本承载能力差异由此清晰显现。

从网络覆盖到算力支撑,从创新主体到产业生态,中国纵向贯通的供给能力正在改写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面对这一变化,韩国政府在 2025 年 4 月紧急宣布,将半导体产业支持计划从 26 万亿韩元扩大至 33 万亿韩元,却仍被业内视为双重压力下的被动防御。



政治与安全框架并未为韩国提供缓冲空间,长期追随美国的定位使其在关键议题上陷入被动,驻军经费等问题频繁引发社会不满,“钱包” 的隐喻在舆论中反复出现。

内部结构性矛盾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压力:青年失业率在 7% 附近徘徊,高住房门槛推高了家庭决策成本,婚育指标持续下行,大量青年转入长期备考的 “考试族” 轨道,社会流动减速的体感日益强烈。



文化市场的版图也在发生改变。中国影视、综艺与短视频产业不断扩大供给规模与内容厚度,内需市场的繁荣与出海分发的推进并行,其体量与迭代速度对韩流的传统影响力形成挤压。

与此同时,韩国娱乐产业的海外收入仍高度依赖中国受众,商业利益依赖与舆论摩擦的并存,使其时常在言行失范与市场收益之间陷入摇摆。



将这些线索编织成坐标系,纪录片最终将核心关键词落在了 “嫉妒” 二字上。这一表达背后的事实,是长期位次变化带来的心理与叙事错位:韩国社会一端离不开中国市场的现实支撑,一端又难以接受被反超的现状。

依赖与排斥并行,产业竞争与舆论情绪交织,使得韩国社会形成了 “承认 — 否认 — 再承认” 的认知循环。



放在更宽广的历史窗口中观察,体量差距的拉大、人均差距的收敛、产业链条的再分工、技术底座的纵深化,共同将区域格局推向了新的临界点。

韩国在出口依赖、资本集中与安全从属的三重约束中艰难寻找平衡,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取决于对结构现实的回应速度;而舆论层面的标签化与情绪化,终究难以抵挡供给、需求、技术、资本形成的合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造船到半导体,韩国专家直言:中国已在核心技术上全面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