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代工真相:中国工人分走1.8%利润,为何仍挤破头?
虽然苹果这些年把产能往东南亚、印度转移,但中国依然是它最大的代工地——超过70%的苹果手机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郑州富士康工业园里,百万工人日夜赶工组装iPhone,生产线24小时运转,硬是把中国变成了苹果的“全球组装中心”。
而按照机构的数据,在苹果的元件供应链里,中国供应商提供的元件价值占比最高,达到42.8%,比韩国(28.5%)和日本(23.8%)加起来还多。
这说明从玻璃屏幕到电池,从金属外壳到摄像头模组,中国企业在苹果供应链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在一些人工及其它的利润上,分配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开了表面的繁荣。一台苹果手机卖出去后,苹果自己拿走58.5%的利润,原料成本只占21.9%。剩下的利润里,美国企业分走2.4%,欧盟1.1%,韩国4.7%,日本和中国台湾各0.5%。而为中国大陆工人支付的成本,只占1.8%。按9999元的iPhone17 Pro Max算,中国工人的组装成本仅180元左右——这钱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痛快。
有人可能问:利润这么低,为啥大家还抢着给苹果代工?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稳定、量大、不拖欠。苹果的订单像“铁饭碗”,数量足够支撑工厂开足马力生产,而且付款准时,从不会拖欠供应商一分钱。更重要的是,能进入苹果供应链,等于拿到了“全球顶尖工艺认证”,其他品牌会抢着合作,订单自然滚滚来。
这背后是产业链分工的残酷现实:设计、品牌、销售这些高利润环节被美国企业牢牢抓住,而代工、组装这些劳动密集型环节,只能分到微薄的利润。但对中国企业来说,能搭上苹果的“快车”,已经是现阶段最划算的生意——毕竟,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当下,通过代工积累技术、提升工艺,才是最现实的突围路径。
所以,别看中国工人只拿1.8%的利润,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无奈与选择。毕竟,在全球化分工的棋盘上,能坐上桌,比赚多少更重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