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19:02

那个被低估的免费AI,别抢GPT


前阵子大家都在抢GPT-4额度,我却抱着Gemini2.5Pro玩了7天,结果零成本弄出1份发明专利初稿和38页品牌视觉规范,时间省了一大半。
这事儿说出来估计好多人都不信,毕竟现在提到AI工具,多数人先想到的都是要花钱的,哪能想到免费的还能这么顶用。
现在AI工具确实多到挑花眼,但找对适配自己需求的才重要。
比如要找高质量图片参考,就用Midjourney,它在创意和审美上还是没对手;

要是想改图片,GeminiNanoBanana模型是我目前用着最顺手的,改完的细节和整体质感都比其他工具强;
但说到处理文字,比如梳理思路或者写文章,Gemini2.5Pro几乎每天都打开,这玩意儿真是容易被低估,用起来比我想象中靠谱多了。
实测7天:零成本搞定专利和视觉规范之前专门写过Gemini2.5Pro的基础用法,后来发现好多人还没试过它。
它完全免费这一点就够惊喜了,更离谱的是输出结果还特别准,几乎每次都能get到我想表达的意思,不像有些AI,写出来全是模板化的“AI味”。

平时会把同一个问题扔给好几个AI对比,Gemini几乎每次都能赢。
之前团队要组织workshop,我想让AI帮着完善准备内容,就把初步想法发给了Gemini和ChatGPT。
ChatGPT给的方案特别笼统,就说了个大概流程;Gemini不一样,前期准备要做什么、执行细节怎么安排,每一步都想全了。
最后用了Gemini的框架,workshop办得特别顺利,同事还问我是不是偷偷做了额外准备。

最让我意外的是7天实测的成果,本来想自己写专利初稿,又觉得太麻烦,就试着让Gemini帮忙,结果它按专利规范写出了完整的交底书;
后来要做品牌视觉规范,也是靠它整理出38页内容。
这两件事要是我自己做,至少得花好几天,还可能要找外包花钱,现在零成本就搞定了,时间也省了不少。
对了,好多人问我为啥他们用的Gemini是付费的,后来才知道是地址搞错了。
我常用的是GoogleAIstudio,里面模型和功能都最全,怕大家再弄错,特意再贴一遍。

Gemini2.5Pro的“隐藏技能”都在这常用用法搞定日常问题没问题,但想把Gemini用得更溜,进阶技巧就不能少,这些都是我慢慢摸索出来的,亲测有用。
先说说我平时最常用的5个用法,第一个是总结视频内容,我好多技能都是在油管上学的,但有时候视频太长没耐心看,就把链接发给Gemini,让它总结关键点。
本来想自己记笔记,后来发现它总结的比我自己记的还清楚,省了我好多功夫。
不过要注意,目前它只支持油管和本地视频的链接。

第二个是@应用找信息,这个功能特别实用。
比如我想找上海静安区附近,装修风格是原木和水泥的咖啡店,用来给新项目找设计灵感,直接在Gemini里写“@地图帮我找3家这样的咖啡店”就行。
它给的信息源比其他AI靠谱多了,还能关联邮件、日历、机票这些谷歌生态的应用,不得不说谷歌这步棋下得真远。
但要提醒一句,这个功能只能在https://gemini.google.com用,studio里还没开通,用不了的话在设置里勾选打开就行。
第三个是辅助写专利,这对需要申请专利的人来说太有用了。

写专利本来就麻烦,还要符合规范,我用Gemini的时候,会把“发现的痛点”和“创意点子”发给它,再让它按固定框架写交底书,框架里包括缩略词解释、技术领域、背景技术这些内容。
其他AI也能写,但对比下来,Gemini写的是最符合要求的,我已经靠它顺利输出过专利了。
第四个是分析作品,它是多模态模型,能直接看设计稿或者作品集,然后给专业点评。
虽然其他AI也能点评,但我觉得Gemini的准确度最高,有时候我拿不定主意,就让它给参考意见,能帮我发现不少没注意到的问题。
第五个是Canvas画布模式,这个模式编辑起来特别方便。
比如文档里某句话想换个说法,或者某个段落想精简,直接在里面改就行,不用重新生成全文。

它还能做信息可视化,把文字变成图表,看起来更清楚。
进阶技巧里,第一个是按明确要求输出。
比如做竞品分析的时候,我怕AI瞎发散,就把要对比的维度和格式说清楚。
之前对比Keep和Peloton两款健身App的视觉风格,我就让它从品牌色、核心字体、图标风格、布局框架这四个维度,用表格呈现结果。
很显然,这种框定范围的方法比让AI自由发挥高效多了,省得我再花时间整理。
第二个是限定回复语言,有时候用英文提问,AI会自动回复英文,看起来特别麻烦。

后来我在systeminstructions里加了“必须用简体中文回复”,就算输入英文,它也会用中文回答,再也不用对着英文翻译了。
第三个是屏幕共享解决问题,有时候遇到软件操作问题,比如设计工具用不明白,就把屏幕共享给Gemini,它能直接看到我的屏幕,像个远程专家一样教我怎么解决。
上次我弄Figma组件库遇到问题,就是靠它一步步指导搞定的。
第四个是引导它深度思考,遇到复杂任务的时候,我会在提示词里加“请一步一步地思考”,让它把过程拆解开。

比如团队要升级App的设计系统,我就让它按“设计原则定义、组件库盘点、原子组件设计、文档撰写、与开发协同规范”这些节点,规划执行路线图。
它梳理出来的步骤特别详细,我还能通过它的思考过程,检查自己方案有没有漏洞。
第五个是避免AI的讨好模式,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能挑毛病的“军师”,不是只会说好听话的工具。
所以我会让Gemini扮演挑剔的CEO,从“能不能提升核心业务指标、开发成本高不高、老用户学习成本大不大”这些角度提问题,还特意说不要说鼓励的话。
本来想它可能会手下留情,后来发现是真敢说,倒帮我避开了不少落地时的坑。
用Gemini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只是个工具,还帮我改变了工作方式。

好多设计师跟我一样,爱画图但怕写文字,可现在职场里文字表达能力越来越重要。
我靠Gemini把脑子里零散的想法,梳理成清晰的文字,工作效率高了不少,也不用再为写方案头疼了。
当然,用AI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还是要边用边调整。
有时候把问题写下来的过程中,自己就会想到新的思路,慢慢的思路就清晰了。

在AI更新这么快的时代,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太重要了,听过的同学都说全是干货,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个被低估的免费AI,别抢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