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21:37

从AI机器人到千年国宝,世界中国学大会嘉宾在沪“穿越古今、对话未来”

东方网记者程琦10月13日报道: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即将在上海拉开帷幕。开幕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参访活动,为来自全球的约500位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提前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
从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前沿科技,到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厚重历史,主办方带领部分中外嘉宾,穿梭于未来科技与古代文明之间,深度感受上海,这座中国现代化缩影城市的多元魅力。

未来已来:人形机器人引发的“兴奋与深思”
在张江机器人谷,学者们走进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百余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着倒饮料、叠衣服、分拣药品等精细操作的训练,这一场景让在场的国际学者们赞叹不已。这些机器人未来有望应用于工业、服务、医疗等多个领域。


来自喀麦隆、现任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助理研究员的乔西琳·肯内对此次参观印象深刻。她长期关注中非关系,并曾在喀麦隆与中国的医疗、教育工作者进行田野调查。她表示,中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对非洲的帮助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彼此”,这种合作是“美丽的”。看到眼前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她对未来的合作有了更多期待。

图为李木兰教授
“真是太棒了!”新南威尔士大学荣休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李木兰在与机器人近距离互动后表示,“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机器人。”她认为,园区展现出的卓越长期规划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即便是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领域,也能迅速拥抱并大力投入。同时,她也从人文社科学者的角度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我们需要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研究人类如何与机器人互动,而不是感觉被取代。”她将自己的感受形容为“兴奋且担忧”,并强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文社科的研究与支持至关重要,澳大利亚与中国未来需要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加强合作,共享成果,建立信任。
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莫磊则用“中国的未来”来形容他在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所见。他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变革。

历史回响:青铜器讲述的“中国故事”
告别了充满未来感的机器人中心,学者们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他们参观了一楼的中国古代青铜馆和四楼的江南造物馆。在青铜馆,大克鼎等跨越3600年历史的珍贵文物,以及独特的文物修复演示区,让学者们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思想有深入研究的莫磊教授,在文物面前流连忘返。他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文物是带有文字的,因为“它们会说话”。这已是他第四次来到中国,距离上次访问上海已有五年。他感慨道:“五年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并不一样,更美更干净了。”电动车的普及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路旁边,却几乎听不到噪音。”在他看来,上海博物馆东馆代表着“中国的历史”,而下午早些时候参观的机器人中心则是“中国的未来”,两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完整画卷。

图为莫磊教授
当被问及如何用三个词形容眼中的当代中国时,莫磊给出了一个充满哲思的答案:“第一是‘道’,这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根基;第二是‘爱’,我所接触到的中国人身上优秀的人文精神;第三是‘红’,它代表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
​此次参访活动不仅是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精彩序幕,更为与会学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的生动窗口。明天,大会即将开幕,通过亲身体验上海的科技脉搏与文化底蕴,学者们对“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这场即将在黄浦江畔展开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注入了鲜活的灵感与现实的触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AI机器人到千年国宝,世界中国学大会嘉宾在沪“穿越古今、对话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