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20年魔咒后,天兵科技又放大招:天龙三号能否逆袭猎鹰9号?
中国商业航天要捅破“天花板”了。10月11日,东方航天港的展示区里,一款火箭模型前围满了人。它叫“天龙三号”,通体银白,箭体粗壮如大厦立柱——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商业液体火箭之一,核心指标直接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更炸的消息是:它计划2025年底首飞。
当多数人还在讨论“中国航天何时追上欧美”时,天兵科技用一款火箭的进度表,甩出了更硬气的答案:不是“追上”,而是“并跑”。
一、对标猎鹰9号:不只是“大”,更是“强”的信号“天龙三号是中国最大的液体火箭之一”——这句话里藏着两个关键信息:“最大”和“之一”。
“最大”体现在数据上:起飞推力、运载能力直接对标猎鹰9号。要知道,猎鹰9号是全球商业航天的“标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2.8吨,可回收箭体重复使用15次以上,单枚发射成本压到6200万美元,撑起了SpaceX“星链”计划的半壁江山。
而“之一”则透着中国商业航天的清醒:不沉迷“最大”的虚名,而是盯着“最强”的实效。
猎鹰9号的厉害,不止于“大”,更在于“可回收”和“高频率发射”。2024年,SpaceX凭猎鹰9号完成96次发射,占全球航天发射总量的40%——这背后是“箭体回收-检修-复用”的闭环能力,把单次发射成本砍到传统火箭的1/10。
天龙三号要对标猎鹰9号,核心就是要啃下这两块“硬骨头”。
从技术路径看,天兵科技的思路很清晰:先破“有无”,再拼“效率”。2023年,天龙二号首飞成功,打破“全球私营液体火箭首飞必败”的20年魔咒——这一步,证明中国商业航天能把液体火箭“打上天”;2025年,天龙三号海上试车成功,刷新国内商业航天发动机推力纪录——这一步,证明中国商业航天能造“更大更强”的火箭;年底首飞后,下一步就是验证“可回收”和“高频率发射”——这才是真正和猎鹰9号掰手腕的关键。
别小看“对标”这两个字。它背后不是盲目攀比,而是商业航天的“生存法则”: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需要海量发射,谁能把成本压下来、把频率提上去,谁就能垄断市场。当SpaceX用猎鹰9号抢走全球70%的商业发射订单时,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猎鹰9号”——天龙三号,就是来干这件事的。
二、从陆地到海洋:中国航天的“地理优势牌”9月15日,山东海阳的海岸线上,一声轰鸣划破长空:天龙三号一子级全系统在海上试车成功。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试车。这是中国商业航天首次“海上热试车”,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正式告别“陆地依赖”,迈入“陆海协同”时代。
为什么要去海上试车?
答案藏在航天发射的“地理密码”里。
传统陆地发射场有个致命短板:选址受限。酒泉、西昌、文昌等发射场,要么靠近人口密集区(残骸坠落风险高),要么远离赤道(发射赤道轨道卫星需多消耗燃料)。而海上发射就没这问题:想打赤道轨道?把发射平台开到赤道附近;想避开人口区?选一片无人海域就行。
对商业航天来说,“灵活”就是“钱”。
举个例子:一颗5吨重的低轨卫星,从赤道附近发射比从高纬度发射,能多带1.5吨燃料,寿命延长30%。对卫星运营商来说,这就是真金白银的收益。而海上发射平台就能提供这种“定制化服务”——客户需要什么轨道,火箭就从什么海域起飞。
天兵科技选在海阳搞海上试车,还有更深的布局:海阳不仅有港口,还有规划中的“专属发射工位”。未来,天龙三号可以实现“生产-组装-试车-发射”的全链条本地化——火箭在工厂造好,直接运到港口发射平台,省去长途运输的成本和风险。这种“产地即发射地”的模式,正是SpaceX在德州星舰基地玩熟的“降本秘籍”。
从陆地到海洋,这步棋走得“险”吗?表面看,海上试车技术难度更高(平台晃动、盐雾腐蚀、远距离测控),但对中国来说,这是“扬长避短”:中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有全球最大的半潜式运输船建造能力,把这些优势用在航天上,就能造出别人没有的“海上发射网络”。
当欧美还在为争夺陆地发射场名额吵架时,中国已经把发射场“搬到”了海上——这才是真正的“差异化竞争”。
三、200亿估值的背后:商业航天不是“烧钱游戏”“200亿估值”“18轮融资”“全球商业航天独角兽第一”——天兵科技的财务数据,总让人觉得“不真实”:一家成立没几年的公司,凭什么值200亿?
答案藏在“全产业链布局”这六个字里。
商业航天有个“死亡陷阱”:很多公司只做“火箭研发”,却忽略“发射能力”。造得出火箭,却租不到发射场、凑不齐发射许可,最终只能“有箭无天”。
天兵科技的聪明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定位成“火箭公司”,而是“航天服务公司”。
它的产业链布局像一张网:上游,自研火箭发动机(摆脱对体制内供应链的依赖);中游,建规模化生产线(降低单箭成本);下游,在海阳建专属发射工位(保障发射频率)。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很直接:未来计划“年超30发”。
30发是什么概念?2024年,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是67次(含国家队),如果天兵科技一家就能贡献30发,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射能力将翻倍——这不是“画饼”,而是有实打实的支撑:
人才上,500人团队里80%是研发人员,不少来自航天科技、科工集团的“老人”,带着几十年的工程经验;
资本上,18轮融资背后是红杉、高瓴等顶级机构的押注,他们看中的不是“航天情怀”,而是“商业回报”——当发射成本降到1万美元/公斤以下,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千亿市场”就能启动;
产能上,专属发射工位+规模化制造,能把火箭从“定制化”变成“标准化产品”——就像特斯拉造电动车,造得越多,成本越低。
200亿估值贵吗?看看SpaceX:2025年估值已达2500亿美元,靠的就是“火箭研发+发射服务+星链运营”的全链条闭环。天兵科技的200亿,本质是资本对“中国版SpaceX”的提前买单——毕竟,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就这么大,错过中国的“猎鹰9号”,就等于错过下一个万亿赛道。
四、从“国家任务”到“企业突围”:航天叙事的“范式革命”过去提起中国航天,我们想到的是“神舟”“嫦娥”“天问”——这些带着“国家任务”标签的工程,宏大、庄严,却离普通人很远。
但天龙三号不一样。它是“企业产品”,带着浓浓的“商业味”:客户是卫星公司,目标是赚钱,KPI是“发射次数”和“成本控制”。
这种“叙事转变”,藏着中国航天的“深层变革”。
航天从来不是“国家专利”。美国靠NASA搞出阿波罗计划,但真正把航天推向产业化的,是SpaceX、蓝色起源等企业——因为企业有“成本敏感”和“市场嗅觉”,会想尽办法把“高精尖”变成“白菜价”。
中国航天过去几十年靠“国家队”打下了技术基础,但商业航天的“星辰大海”,需要企业去开拓。
天兵科技就是典型样本:它不拿国家经费,靠市场融资活下去;它不追求“探月火星”的宏大目标,专注于“把卫星打上天”的生意;它甚至不避讳“对标SpaceX”——因为市场不需要“情怀”,只需要“性价比”。
这种“企业突围”的意义,比一款火箭的首飞更重要。
当更多“天兵科技”冒出来,当“年30发”变成“年100发”,中国航天会发生两个质变:
第一,从“被动满足需求”到“主动创造需求”。过去是“国家需要什么,航天就造什么”;未来是“航天能提供什么,市场就用什么”——比如低轨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在轨制造,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场景,会因为“低成本发射”变成现实。
第二,从“国内玩家”到“全球玩家”。SpaceX能靠猎鹰9号赚全球的钱,中国商业航天也能靠天龙三号、朱雀三号等火箭,去抢国际订单。当“中国火箭”和“美国火箭”在发射台上同台竞争,那才是真正的“航天强国”。
五、年底首飞:不是终点,是起点天龙三号计划年底首飞。
对天兵科技来说,这是一场“大考”:火箭能不能顺利入轨?发动机推力是否达标?箭体结构是否稳定?
但对中国商业航天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起点之后,是更关键的“下半场”:
——箭体回收能不能成?2026年,天龙三号需要验证“一子级海上回收”,这是把成本压到5000美元/公斤的核心;
——发射频率能不能提?海阳专属发射工位建成后,能不能实现“两周一发”?这是抢卫星互联网订单的关键;
——国际市场能不能进?当中国火箭的报价比SpaceX低20%,欧美卫星公司会不会“用脚投票”?
这些问题的答案,比“首飞成功”更重要。
但我们有理由乐观。
因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家底”,远比外界看到的厚:完整的工业链(从特种材料到精密仪器,全能自己造)、海量的市场需求(国内卫星互联网计划需要1.3万颗卫星)、政策的强力支持(东方航天港等“航天特区”提供便利)。
当天龙三号的箭体在年底冲上云霄,它带走的不只是卫星,更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野心”:不只想追着SpaceX跑,更想和它并肩站在全球航天的“牌桌”上——毕竟,星辰大海这么大,凭什么只能让一家公司说了算?
这才是天龙三号真正的意义:它不是“中国版猎鹰9号”,而是“中国航天的新叙事”——用企业的力量,把“航天强国”从口号变成现实;用商业的逻辑,把“星辰大海”从梦想变成生意。
年底首飞那天,记得抬头看看天。那束光里,藏着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