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07:49

中国芯片突破!全球首颗二维

这东西怎么会突然出现?消息一出来,半导体圈就都炸了。芯片名字叫“长缨”。不是寻常芯片。


“长缨”是全球首款“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被选进《自然》杂志封面报告!
大家都盯着速度和耗能。团队宣称速度比现有闪存高100万倍,能耗低两个数量级。芯片生产又不需要新设备。在复旦大学周鹏与刘春森带队下,这东西直接搬到了硅基产线上搞量产。硅基厂商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上现有工艺,这点完全能做到。
“长缨”是怎么做出来的?简单说,是用厚度1-3个原子的2D材料,比如二硫化钼,把它和常规硅电路拼一起。一条流程带下来,速度、功耗、容量都不拉跨。工程良率稳定,数据显示能达到94。3%。


什么场景能用上?AI训练系统、自动驾驶处理、数据中心耗电最狠,人们原来需要三种芯片才能顶住。现在只要一颗“长缨”片子。
工业界都说,这是“无痛换代”。不用买新光刻机,不用改现有芯片线。这种升级速度让长江存储中芯国际这些厂家很快就能低成本上马。


芯片的研发思路并不走通常路径。不是设计好了再找应用,而是先看当今AI时代有啥需求,然后推着向后倒推制造目标。别人卡在让2D材料融入3D芯片世界的难关上。复旦团队做的是“分离制造+微米互连”,材料兼容与信号传输都搞定。说着简单,其实工艺里门槛很高。


芯片行业存在“三角难题”:速度、容量、能耗三样,通常牺牲掉至少一个。“长缨”团队用拼接法直接把三角难题顶开。
半年时间,从实验“破晓”模型到量产“长缨”。时间线拉得特别短。许多芯片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量产要整十年,这里半年搞定。


高校实验室和企业以前各干各的,以论文和产能为主。这回资源同时打通,有了集中协同的效率。企业与学界一起设计,把终局需求直接画在图纸上。
国际反响不弱。三星当天就跌了4。2%,SK海力士、美光态度谨慎。因为这不是马上就能抄来的技术,门槛在材料、工艺、架构层层叠加。


中国芯片行业以前做不了核心,只能在封装和中低端混日子。设计靠ARM,设备靠美日。现在这条路绕开了欧美授权,用本土材料创新方式。材料创新带来架构跳跃。这种路径,不跟着老路走,不再等别人松口。
芯片名字也有讲究。取自《忆秦娥·娄山关》里的“长缨”,意思是能抓住敌人。团队注重芯片名字文化意义,这不是偶然。之前的“破晓”也是。


技术不是用光环凑效果的,目标就是落地。团队计划未来3到5年达成百万单元级集成度,并推进和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的实验及IP授权。
中国芯片一直为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头大。EDA软件、设备、原料都靠进口。二维-硅基混合架构路线,绕过了EUV等硬件敏感环节。创新加架构调整,走自家研发链。


团队已申请“ATOM2CHIP”专利计划,就是从材料到成品所有工艺,全部自己定标准。目的很实在,防止专利被欧美封锁。专利实现全栈,芯片话语权也随之抬头。


产业链落地要求边研发边量产,找准合作节点,和年代久远的单纯研发路线不同。行业步步为营,不走“硅谷未来10年幻想”,脚踏实地逐次推开。系统适配、材料成本、生态环节、档案全都在规划内。
中国进入芯片产业标准制定阵营,这种路径跟以前不一样!
挑战还是在。二维材料制备和系统适配存在技术坎。成本、产量和生态配套都是接下来要解决。团队计划持续推动实验基地、标准申请、专利授权,合作厂也慢慢扩展布局。
结语
“长缨”芯片的突然现身,是中国芯片产业主动参与制定新规则的一个节点。这意味着就算短期内有难关,终究话语权开始流向本土。谁能把握新技术进化,谁就能拿到自己故事里的主角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芯片突破!全球首颗二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