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16:52

美中端芯片自产不足三成,制裁中国企业:三倍价从日韩买?

2025年10月8日,美方又搞了波制裁,把15家中国电子元件企业塞进了管制清单,理由还是老一套“维护供应链安全”。
可你知道这15家企业是干嘛的吗?大多是无人机核心元件的“隐形冠军”,做图像传感器、飞控芯片封装这些关键零件的。
反观美国自己,本土电子元件年缺口超3亿颗,想买还得花高价,这波操作哪里是制裁,分明是自曝软肋。

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三天内连出三招。
10月9日商务部先发布稀土出口新规,第一次把含0.1%以上中国重稀土的境外磁体、半导体材料都纳入管制;同一天还把14个外国实体拉进“不可靠清单”。
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又跟上,说10月14日起对美国建造、运营的船舶收特别港务费。
你看这时间点,正好对上美方4月宣布的、10月14日生效的对华船舶收费,一来一回分毫不差,绝不是巧合。
美方制裁卡不住别人,先卡了自己:无人机延迟9个月,芯片多花三倍钱说实话,美方这次制裁选的目标有点迷。

他们没找整机厂,专挑中端电子元件企业下手,可自己在这一块根本没底气。
美国在FPGA、AI芯片上确实厉害,但中端模拟芯片的自产率还不到三成,以前靠中国企业供货又便宜又及时,现在一制裁,只能转头找欧洲或日韩买。
我认识个做电子元件贸易的朋友,他说美方企业现在拿个货太难了,同样的模拟芯片,从欧洲买价格是中国的三倍,交货还得等两三个月。

这哪是维护供应链安全,明明是把自己的供应链搞乱了。
更要命的是重稀土,美方85%的重稀土都从中国进口,像镝、铽这些关键元素,几乎全靠中国的分离产能。
之前有个美国军工承包商就栽了跟头,因为中国钕铁硼磁体交付延迟,他们的MQ-9B无人机整整晚了9个月才交货。

你想啊,重稀土分离需要成熟的化工配套和环保技术,不是砸钱建个厂就能成的,美方自己搞了好几年,到2024年底本土产能连年需求的5%都不到,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
中方反制没喊口号,0.1%阈值+航运收费,精准打在美方痛点上中方这次反制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没搞大范围打击,专挑美方的痛点下手。
先说说稀土新规里的“0.1%阈值”,这招太狠了。

哪怕一块磁体是在越南组装的,只要里面用了中国产的铽,出口的时候照样可能被卡住。
欧洲有家半导体设备商已经内部预警了,要是含重稀土的溅射靶材供应受限,他们的EUV光刻机维护周期都得延长,这影响会一层一层传到下游。
再看航运反制,美国船公司在上海、宁波、深圳这些中国主要港口,一年靠泊次数超过1.2万艘次。


现在每艘次要加收5万到15万美元的特别港务费,算下来美方每年得多掏数亿美元。
这笔钱最后谁买单?还不是美国的进口商,成本涨了再转嫁给消费者,最后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国际航运协会的数据显示,美国进出口货物差不多有四分之一要经中国港口中转,现在加收费用,航线调整又会推高全球航运费率,美方想躲都躲不开。
这步棋走得挺准,既符合WTO规则,又能实实在在给美方施压,比喊口号管用多了。

美方也不是没想法,最近在推动“友岸外包”,想把产能转移到墨西哥、越南这些地方。
但转移供应链哪是搬家那么简单?重稀土分离需要熟练工人和环保处理能力,越南现在的产能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电子元件制造更依赖工艺积累,有个美方企业把产能迁到马来西亚,结果良品率比中国工厂低15%,成本反而上升了,最后没办法又迁了回来。
中方也不是高枕无忧,长期看过度依赖出口管制可能会加速美方“去中国化”。

但好在中方早有预案,2020年到2024年,中国稀土对美出口占比从22%降到了9%,已经在拓展欧洲、东南亚市场,降低对美单一市场的依赖。
现在中美这场供应链博弈,早就不是谁能压垮谁的问题了,而是谁更能承受“脱钩”的代价。
美方想靠制裁卡住中国,结果先把自己的软肋露了出来;中方的反制精准且克制,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没打乱全球供应链。

接下来就看美方怎么掂量了,继续硬来,只会让自己的成本更高、供应链更乱,得不偿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中端芯片自产不足三成,制裁中国企业:三倍价从日韩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