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16:53

从连续创业者到 390 亿估值,人形机器人赛道的 “量产破局者”

2025年10月,人形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 Figure 发布第三代产品 Figure 03,凭借柔性设计、毫米级触觉感知及规模化量产能力,再次引发行业关注。这家由连续创业者 Brett Adcock 于2022年创办的企业,仅用三年便完成从技术原型到商业化交付的跨越,背后离不开创始人的跨领域经验、顶级资本加持及对 “通用机器人” 赛道的精准布局。

Figure 的快速成长,与创始人 Brett Adcock 的创业基因深度绑定。公开资料显示,Adcock 的创业历程始于2012年,其创办的线上人才市场 Vettery 以精准匹配模式切入职场招聘赛道,最终被瑞士企业收购,为其积累了首笔创业资本与商业化经验。此后,他跨界进入电动航空领域,创办 Archer Aviation 并推动公司于2020年底上市,展现出在硬科技领域整合资源、实现技术落地的能力。
2022年,Adcock 瞄准人形机器人的万亿级市场空白,在加州圣何塞创立 Figure。不同于传统机器人企业聚焦实验室技术,他从创立初期便确立 “技术研发与量产落地同步推进” 的策略 —— 这一思路也延续至 Figure 03 的研发中,例如采用模具化生产替代数控加工,将零件装配步骤大幅精简,为后续规模化奠定基础。Adcock 在 Figure 03 发布会上直言:“通用机器人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里的参数,而在于能否走进家庭、工厂,解决真实场景的需求。”
Figure 的融资历程堪称人形机器人赛道的 “标杆案例”。据公司公开信息,2024年2月,Figure 完成 6.75 亿美元 B 轮融资,投资者名单涵盖英伟达、微软、OpenAI 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投后估值达 26 亿美元。
2025年9月,Figure 再获 10 亿美元 C 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 390 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此次融资资金主要用于两大方向:一是 BotQ 专属制造工厂的产能提升,将首期年产能从 1.2 万台扩至 3 万台;二是家庭场景适配技术的研发,包括柔性织物外层、无线感应充电等 Figure 03 的核心升级点。值得注意的是,C 轮融资中未出现 OpenAI 身影,这与 Figure 2025年2月终止合作、推出自研 AI 模型 Helix 的战略调整相呼应,显示公司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化倾向。

目前 Figure 尚未公开具体营收数据,但从商业化进展可窥见其营收模式与增长潜力。据 2024 年 12 月公司公告,Figure 已向付费客户交付 Figure 02 系统,首个重要合作案例是与宝马集团达成的产线部署协议 ——2024年1月起,Figure 01、02 先后进入宝马斯巴达堡工厂,承担零件搬运、设备巡检等重复性工作,成为行业内较早实现 “付费商业化” 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从产能规划看,Figure 的营收增长将依赖量产能力的释放。BotQ 工厂作为其核心生产基地,采用自主设计的产线流程,每台 Figure 03 的制造成本较 Figure 02 下降,且随着产量提升,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公司计划未来四年累计出货 10 万台,其中 B 端工业场景仍是短期营收主力,而家庭场景则被视为长期增长引擎 ——Figure 03 支持的浇花、家务处理等功能,已进入家庭用户测试阶段。

Figure 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实验室级技术’转化为‘可量产产品’的能力。Figure 03 的两大技术突破具有行业标杆意义:一是指尖 3 克压力感知的触觉传感器,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抓取易碎品、不规则物体的痛点;二是 10 Gbps 毫米波数据卸载技术,让机器人舰队能实时上传数据、持续迭代 AI 模型。
随着 Figure 03 的发布与 BotQ 工厂产能的提升,这家成立三年的企业正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 “概念” 走向 “实用”。无论是 Adcock 的连续创业经验,还是顶级资本的持续押注,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 在万亿级的通用机器人市场中,抢占 “规模化交付” 的先机。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连续创业者到 390 亿估值,人形机器人赛道的 “量产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