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18:41

芯片管制挡不住?中国AI靠“软件补硬件”,阿里Qwen破局


2025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CEO吴咏铭一句话炸了场,公司要做“世界领先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
这事看着是阿里自己的战略转型,其实藏着中美AI竞争的大变化。
以前大家比的是芯片制造能力,现在拼的是软件、硬件、应用能不能串成一条线,也就是全栈整合能力。
美国之前搞芯片出口管制,本来想卡中国的脖子,不让咱们拿到先进芯片。

短期内确实造成了麻烦,但没想到反而逼得中国科技企业往垂直整合上走。
阿里就是典型,你不让我用别人的芯片,我就自己搭整套技术栈。
这种转变,说不定以后会彻底改了全球AI产业的玩法。
阿里23分钟演讲定方向,美国巨头砸钱抢赛道
吴咏铭那天讲了23分钟,把阿里的AI路线图画得很清楚。
软件靠Qwen开源模型打底,计算基建靠自家云服务,两者凑一起就是未来的技术核心。
而且他还说,要在原来3800亿元的基础上,再追加AI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话一出来,资本市场立马有了反应。
阿里在香港的股价直接飙到四年最高,好几家投行跟着就上调了目标价。
更有意思的是,英伟达CEO黄仁勋后来在播客里特意提了吴咏铭的演讲,反复说AI领域必须大规模投资才行。
这俩人的互动其实说明,中美科技巨头的竞争早不是单点比技术了,单一优势根本不够看。
美国那边的“超大规模企业”也没闲着,本来“超大规模企业”指的是有大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公司,现在不一样了,得是能从底层硬件做到上层应用的全栈公司才算数。

微软、亚马逊、谷歌这些巨头都在列。
2025年这五家计划花的钱快到4000亿美元了,大部分都投给AI基建。
就说微软,单家就打算砸800亿美元建专门的AI数据中心;亚马逊一边靠AWS做云服务,一边自己搞Trainium和Inferentia芯片,就是想少依赖英伟达;
谷歌更全,从TPU芯片到Gemini大模型,再到各种应用,一套闭环全弄好了。
美国巨头是靠家底厚才敢这么砸钱,后来发现他们也是怕落后,现在AI竞争,拼的是整个系统能不能转得顺,光某一环强没用。

芯片卡脖子逼出“中国解法”,钱少也能玩出花美国的芯片管制其实挺狠的,2024年底又更新了清单,像英伟达H20、AMDMI300X这些先进AI芯片,都不让卖给中国。
他们觉得控制了芯片,就能控制中国AI的发展速度。
但显然这想法太简单了,中国企业被逼着找替代方案,最直接的就是自己搭全栈。
阿里不只是搞Qwen大模型、做云服务,还通过半导体子公司平头哥自研芯片。
2025年平头哥出的玄铁930芯片,虽然算力没美国最先进的高,但适配Qwen模型推理完全够用。

不过得承认,中美在投入上还有差距。
2025年中国AI资本支出大概980亿美元,而美国前五大巨头就快4000亿了。
而且中国在芯片制造上有瓶颈,比如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良率,比台积电低不少,同样的钱花出去,硬件产出效率确实没那么高。
但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招,就是“软件补硬件”。
阿里把Qwen-7B模型压缩后,中端服务器就能跑,算力需求降了一大半;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用了“混合精度训练”,100亿参数规模下,训练成本比原来少了四成;

华为昇腾还出了工具,帮30多个国产模型适配低算力硬件。
刚开始我觉得硬件不行肯定吃亏,后来发现软件和应用能补回来,这就像打游戏,装备不够操作来凑,挺聪明的。
中国的优势还不止这些,202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有12.8亿,这么大的用户群,给AI应用提供了太多测试场景;
中文语料库的规模比英文还多两成,训练中文模型天然有优势;而且每年STEM毕业生有780万,是美国的3倍,人才储备越来越足。

美国那边的优势也很明显,全球AI领域前100的学者里,美国占了65%,顶尖人才多;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超80%,底层技术成熟;GitHub上美国主导的AI开源项目占七成,生态比咱们完善。
如此看来,全球AI未来可能有三种走向。
乐观的话,中美在技术标准上能部分互通,比如模型推理接口互认,2027年全球AI市场规模能破5万亿美元;
中间情况就是形成两个独立生态,中国主导东南亚、中东市场,美国管欧美,跨境数据流动受限;最悲观的就是完全脱钩,每年重复投入浪费超3000亿,全球AI创新速度得慢两成。

还有个问题,现在大家都盯着竞争,容易忽视安全和伦理。
比如算法偏见、AI替代就业这些事,要是没人管,早晚出问题。
而且全栈投入太大,中小企业根本玩不起,所以开源特别重要。
阿里把Qwen开源后,国内中小AI企业的研发成本平均降了35%。
毫无疑问,全栈能力已经是中美AI竞争的核心了。
美国的芯片管制能延缓中国发展,但挡不住大趋势,反而让中国企业更自主。
未来最关键的,是找到竞争和合作的平衡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芯片管制挡不住?中国AI靠“软件补硬件”,阿里Qwen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