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天眼”,上午发射入轨,下午高清出片,拍摄目标俄罗斯
2025年10月11日上午10点20分,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引力一号”运载火箭拖着橘红色火焰直冲云霄,将“江苏地质号”卫星送入太空。谁也没料到,仅仅3个半小时后,这颗刚“上岗”的卫星就传回了高清影像,拍摄目标直指俄罗斯克麦罗沃州。
要知道,美国最先进的商业卫星传回首张有效图像至少要等十几个小时,俄罗斯自己的军用卫星重访一次也得一两天。
中国卫星这波“上午发射、下午出片”的操作,不仅让美俄欧航天专家直呼“不可思议”,更藏着中国“超级天眼”的真正实力。
江苏地质号卫星发射现场
3小时“太空速拍”俄罗斯!中国卫星打破全球纪录10月11日下午1点50分,长光卫星的地面控制中心里,当俄罗斯克麦罗沃州的高清影像出现在屏幕上时,工作人员忍不住鼓掌。
从“引力一号”火箭点火,到卫星入轨、拍摄、传图,全程只用了3小时30分钟。
这张影像里,克麦罗沃州的库兹巴斯煤矿区清晰可见,黑色的矿坑边缘整齐,运输煤炭的铁路像银色丝带穿梭其中,连矿区办公楼前停放的卡车都能数清数量。
江苏地质号卫星拍摄图
要知道,克麦罗沃州可不是普通地方。
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这里的煤炭产量占俄罗斯全国的20%,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心脏”,也是俄乌冲突中能源运输的关键枢纽,全球都在盯着这里的动态。
江苏地质号卫星拍摄图
以前想拍这里的高清图可不容易,美国Maxar公司的商业卫星,从发射到传回首图至少要15小时。
俄罗斯自己的“猎豹”-M军用卫星,虽然分辨率能到0.33米,但得等1到2天才能重访一次,还不对外公开数据。
而中国这颗民用卫星,不仅3小时出片,还大方公开影像,单这效率就让中国天眼在全球商业遥感领域站稳了顶尖位置。
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组示意图
火箭+卫星+通信,全链条黑科技拆解可能有人会问,3小时从发射到传图,这速度咋这么快?
别急,咱们拆解开火箭、卫星、通信这三大件,就知道中国航天的硬实力藏在哪了。
先看送卫星上天的“引力一号”火箭。
这可不是普通火箭,它是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箭体有30米高,相当于10层楼,起飞重量405吨,能把6.5吨的东西送到近地轨道。
而它的“海上功夫”更厉害,海上风浪大,火箭点火时重心稍偏就会出事,但“引力一号”能在海浪里完成40度的“凤凰摆尾”转向,就像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做动作一样稳。
引力一号
再看“江苏地质号”卫星本身,这颗卫星才20公斤重,比一个行李箱还轻,却装了个“黑科技”,就是离轴四反光学相机。
这种相机的镜头设计特别复杂,比传统相机体积小一半、重量轻60%,能在535公里高的轨道上一边跟着地球转,一边快速扫描地面。
此外它还有“无平台化”设计,以前卫星入轨后得花几天调试,现在它入轨就能“秒开工”,省去了漫长的测试时间。
江苏地质号卫星
最后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国家航天局官网显示,我国这项技术的试验传输速率已达100Gbps,比普通5G网络快100倍,相当于1秒能传25部高清电影。
正是靠这技术,“江苏地质号”拍的海量影像才能快速传回地面,不会卡在“传输瓶颈”上。
这三大件环环相扣,才撑起了3小时速拍的底气,也让中国天眼的“快”有了硬核支撑。
地质一号卫星
0.5米分辨率+150公里幅宽,破解全球卫星死局如果说“快”是中国天眼的亮点,那“又快又好”才是它的真本事,它破解了一个全球卫星都头疼的死局,即分辨率越高,拍摄范围越窄。
咱们拿数据说话,美国最先进的“锁眼12”军用卫星,分辨率能到0.1米,确实清楚,但一次只能拍40公里宽的区域,像克麦罗沃州这么大的地方,得拍十几次才能拼完整。
俄罗斯的“角色”系列卫星,幅宽稍宽,但分辨率只有1.1米,想看清厂房细节根本不可能。
“锁眼12”军用卫星
而“江苏地质号”呢?0.5米的分辨率能辨清汽车,同时一次能拍150公里宽的区域,相当于一次覆盖2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是30个西湖的面积。
2024年9月哈萨克斯坦独立日阅兵时,“吉林一号”就靠这本事,一次拍摄就覆盖了整个阅兵场,不仅看清了受阅的T-72坦克数量,连士兵的方阵排列都清晰可辨。
这要是换“锁眼12”,至少得拍3次才能拼全。
吉林一号拍摄图
不仅如此,2023年长光卫星还发布了全球首张亚米级年度遥感地图,这张图精选了120万景影像,覆盖1.3亿平方公里,除了南极和格陵兰岛,全球90%以上的陆地区域分辨率都达到0.5米级。
要知道,以前全球可没有这样的“高清地球年历”,欧美国家最多只能做局部区域的高分辨率地图,中国天眼这一下就填补了空白,足以见得其“能打”的实力。
亚米级全球遥感地图
结语从2008年依赖国外卫星数据,到2025年3小时拍遍俄罗斯“能源心脏”,从单颗卫星的艰难起步,到141颗卫星组网的全球最大亚米级星座,中国“超级天眼”的每一步,都踩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鼓点上。
它的厉害,不只是3小时速拍的效率,不只是0.5米分辨率的清晰,更在于它能从太空走进民生,从打破垄断到引领格局,把高端技术变成服务普通人的工具。
2026年300颗卫星组网后,中国天眼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而这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日夜攻关,是国家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未来,这双“太空之眼”还会继续书写奇迹,见证中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每一步跨越。
信息来源:添新星!“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组网卫星数增至141颗
中国日报网 2025-10-12
信源截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