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23:14

猪油拌饭香到能吃光三碗!中国家庭的必备神器,老外却不感兴趣?


小时候掀开奶奶家的搪瓷缸,总能看见里面卧着一团白花花的猪油——挖一勺拌进热米饭,再淋几滴生抽,简单一搅,米饭瞬间就有了魂,能连着扒三碗;
炒青菜时放一小块,普通的小白菜都能飘着股诱人的肉香,这是很多人童年里忘不掉的味道。
可你知道吗?中国人吃猪油的历史,有上千年。

从古代贵族的餐桌到近代百姓的厨房,猪油曾是撑起“人间烟火气”的关键角色。
可有意思的是,咱们视若珍宝的“香源”,在很多老外眼里却不受待见,甚至很少出现在他们的厨房;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些年国内吃猪油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从周朝开始,中国就有猪油的记录。

那时候猪油不叫“猪油”,而是被称为“膏”,在《周礼》里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到了《礼记》,更是明确提到一种叫“纯敖”的吃法。
说白了就是猪油拌饭,跟咱们小时候爱吃的那口几乎没差。
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老祖宗就发现了猪油的“神奇”,知道它能让普通的米饭变得喷香。

不过猪油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还得说近代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米面粮油都得凭票购买,而且量少得可怜。
纪录片《国家记忆》里就有过记载:1964到1965年,上海市民每个月的食用油配额只有半斤;同期安徽省的市区居民每月能领5两油,县城居民更少,只有4两。
一个月就这么点油,日常炒菜根本不够用,想给饭菜添点荤香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候猪油就成了“救星”。

买块猪板油,洗干净切碎,加水慢慢熬煮,等板油熬得焦黄,就能得到清澈的猪油,剩下的油渣撒点椒盐,又是一道解馋的小菜。
用猪油炒菜,不用放肉也能有肉香;拌米饭更是绝配,蔡澜先生就曾说,一碗白饭淋上猪油、加勺豉油,就是“天下美味”,还把猪油捞饭列进了“必吃清单”。
二、咱们吃了上千年的猪油,在欧美等国家却很难“站稳脚跟”,甚至很多老外根本不碰。

这背后不是猪油“不好吃”,而是有一连串特殊的原因。
1.口味“先天不匹配”:部分猪肉自带腥臭味
之前有博主在英国买猪板油熬猪油,结果煮出来总有股腥臭味,评论区里不少人说,这是因为国外的猪没阉割。
这话不全对,但也点出了关键——公猪体内含有雄烯酮(一种有尿味的雄性激素)和粪臭素(自带大便味的物质),这两种成分会堆积在脂肪里,要是没处理好,熬出来的猪油就会带着腥骚味。

其实美国的做法和咱们类似,几乎100%的公猪在出生几天内都会被阉割,避免味道影响肉质;但欧洲的情况更复杂,因为动物保护人士多次抗议“阉割伤害猪的福利”,很多国家只能调整流程。
虽然正规屠宰场都会尽量处理,但长期下来,部分老外已经形成了“猪油有怪味”的印象,自然不愿意尝试。
2.饮食文化差异:他们有自己的“主流油脂”
每个地方的饮食都有“固定搭配”,欧美国家早就有了自己习惯的油脂,根本没给猪油留位置。

比如美国,老百姓吃得最多的是大豆油和黄油。
欧洲国家则更偏爱橄榄油和菜籽油。
地中海地区的人做菜几乎离不开橄榄油,觉得它味道清淡、符合健康理念;菜籽油也因为口感中性,成了很多家庭的首选。

3.宗教和信仰的限制:直接“排除”猪油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原因是宗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明确禁止食用猪肉及其副产品,猪油自然也在“禁忌清单”里。

犹太教的“kosher”(洁食)规则、伊斯兰教的“halal”(清真)规则,对信徒的饮食有严格要求,而猪肉是两大宗教共同禁止的食物。
4.健康担忧+历史阴影:猪油被贴上“不健康”标签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老外普遍觉得猪油“不健康”。

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40%,而很多健康机构认为,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如中风、高血压、冠心病。
欧盟食品安全局直接建议“饱和脂肪摄入量越低越好”;美国心脏协会更是大力推广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呼吁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写了本叫《屠场》的小说,里面描绘了芝加哥肉类加工业的乱象:用腐烂的肉做香肠、工人不慎掉入油脂槽,最后竟被加工成猪油。
没过多久,有公司推出了“起酥油”,主打“比猪油更健康、更清洁”,再加上大量营销,直接抢占了猪油的市场。
三、一边是老外“不待见”,另一边,咱们国内吃猪油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之前有报告显示,中国人均消耗猪油已经低于1公斤,要知道这可是咱们吃了上千年的“厨房神器”,为啥短短十几年就“跌下神坛”?
1.性价比太低:猪油根本“打不过”植物油
现在去电商平台逛一圈就知道,猪油的价格比植物油贵太多了。
有款400克的食用黑猪油,售价30元,换算下来一斤要37.5元;而一桶4升的大豆油,价格大概37.7元,按密度算下来差不多7.3斤,一斤只要5.2元——两者价格差了7倍。

平时炒菜、凉拌,用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都能搞定,价格还便宜,为啥要花高价买猪油?
而且现在市面上的调和油,大多也是用大豆油、花生油等植物油调配的,选择多、性价比高,猪油自然没了优势。
2.生产效率差太远:工业化碾压“慢熬”
还有个现实问题是生产效率。

大豆油、菜籽油这些植物油,靠工业化生产,一次能出成千上万桶,成本低、供应稳定。
对商家来说,生产植物油更赚钱、更省心;对消费者来说,买植物油更方便、不用等,久而久之,猪油就成了“小众选择”。
3.健康观念变了:“少油少盐”成主流
这些年,“健康饮食”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少油少盐能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以前缺油,觉得猪油香;现在大家更在意健康,宁愿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也不愿多吃猪油。
尤其是年轻人,对健康的关注度更高,很少会主动买猪油做菜。
4.生活节奏太快:没人愿意“慢熬猪油”了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忙着上班、加班,根本没多少时间做饭,更别说花一两个小时熬猪油了。

而且现在外卖、预制菜越来越方便,很多人连炒菜都懒得做,自然不会特意去准备猪油。
对他们来说,猪油更像是“童年回忆”,而不是“日常调料”。
结语:虽然现在吃猪油的人少了,但它并没有从咱们的生活里消失。

过年时家里做回锅肉,还是得用猪油炒,那样才有正宗的香味;街边老店的老式蛋炒饭,淋一勺猪油,瞬间就能勾起小时候的味道;还有奶奶搪瓷缸里那团白花花的猪油,依然是很多人心里最温暖的童年记忆。
其实猪油淡出厨房,不是因为它不香了,而是因为咱们的生活变好了。
物资不再匮乏,有了更多更便宜的油脂选择;大家也更懂健康,知道怎么吃对身体好。

它不再是“刚需”,却成了一种“情怀”,藏在那些最地道、最难忘的味道里。
以前的油罐子装着猪油,是为了让饭菜有荤香;现在的油罐子装着各种植物油,是为了吃得更健康。
但不管怎么变,猪油带来的那些温暖回忆,永远都不会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猪油拌饭香到能吃光三碗!中国家庭的必备神器,老外却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