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思考诺贝尔奖是否公平时,隔壁已经拿下第31个奖项
副标题:放眼看世界21-诺贝尔奖的“酸葡萄”心态,一边在嘲讽时,另一边在默默领奖(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65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8 分钟)
2025年诺贝尔奖的结果已经尘埃落定,最近几天已经很少有人提及此话题了。既然如此,那鄙人可以简单说两句了。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理学医学奖先后揭晓,两个奖项分别被三位科学家共享。然而,两位来自隔壁的科学家北川进与坂口志文分别获得上述奖项了。显然,邻居在科学发展领域的出色成绩通过这个结果展现无疑,并且,这已经是他们第31个诺贝尔奖。
在鄙人看来,是应该值得科学从业者积极学习的,毕竟,科学本身是无国界的,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类。但是当奖项公布的那些天,相信您我都能在一些网络媒体看到对于日本近年来多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评述,连日本近年来多次拿奖也“有隐忧”的说法都出现了,实在是令人咋舌。
聊聊诺贝尔奖
很显然是这是典型了“恨人有,恨己无”的心态,甚至是毫不犹豫地嫉妒的体现,甚至还有人评述说“这种奖项不要也罢”。面对科学的问题,大部分是可以被量化的,所以,我们又应该如何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接纳当前诺奖的现状呢。
·日本诺奖井喷2025年诺奖揭晓后,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
一篇题为“究竟是谁让‘诺贝尔奖’变得像笑话”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称“固守诺贝尔奖这一单一尺度来丈量中国的科技实力,不仅是刻舟求剑,更是一种严重的战略误判”。
更有甚者,直接否定诺贝尔奖的价值,宣称:“中国遥遥领先,如果诺贝尔奖今年没有中国人获奖,我就说不公平!”
当然也有人说诺奖评选机制存在“圈子文化”。“诺贝尔奖在老百姓心里那是科学界的金字招牌,可您知道吗?最新扒出来的百年老账简直让人拍大腿。十个获奖者里头,六个半都是跟着前辈大佬混出来的!”
当我们在网络上嘲笑诺贝尔奖是“圈子文化”时,日本科学家正默默地从一个突破走向另一个突破。
·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科学,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被口号、情绪或者心情影响结果的物象。
日本科学家的屡屡获奖,得益于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对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对科研氛围的积极营造。或者,咱们换个角度思考,得益于能够耐得住寂寞的科研。
这些因素为日本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科研氛围。早在1960年,日本政府便制定了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这一目标,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目标便达成。您可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消息来源一查便知。
更令人惊叹的是日本科学家的坚持精神。坂口志文能够忍受无薪的研究生生活,北川进可以在MOF领域,也即是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领域深耕数十年。
1977年,坂口志文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退学,加入爱知县癌症中心,成为一名 “无薪”研究生。他在免疫学领域的坚持,历经近30年才获得广泛认可。
2025年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
同样,北川进在担任近畿大学副教授的1990年前后,就从事金属离子与有机化合物等分子自组装研究,成功合成有着类似立方体攀爬架一样结构的材料。
数十年的坚守,才换来今天的荣誉。
拿奖之后,隔壁的内阁首辅给坂口志文打电话表示祝贺,那个姓石破的68岁老头说了一堆祝福的话,挂掉电话后自叹了一句:“我发现我什么都不懂。”或者这才是面对科学应有的谦逊和恭敬。
·论资排辈会扼杀创新能力一个社会对基础研究保有尊重和耐心,或许是相对良性的状态。但是,现状却是,在某些角落里,科研环境存在着论资排辈和年龄歧视。
“论资排辈犹如一把扼杀人才的‘软刀子’,表面看不带血,但比带血的匕首更有杀伤力。多少人才因之从青丝等成了白发?又有多少人才被‘论资排辈’而消磨了锐气和斗志?”
“国内论资排辈,讲人情关系,社会背景等因素导致人不能发挥能力,导致人才外流”。
在国内学术界,35岁现象和45岁现象已经成为扼杀创新能力的隐形壁垒。年轻人因为资历浅薄,难以获得足够的科研资源和支持;而一旦超过一定年龄,若未能取得突出成果,便被视为“无潜力”可言。
“在论资排辈的思维影响之下,一些地方和单位是不会考虑用上来的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只要正常的‘混’和‘熬’,到了一定时间自然会有上级考虑和照顾,如此积弊之下,谁还会专门研究、乐于奉献?”
如果在科研的道路上,年轻人看不见希望,那么就不会有人耐住寂寞搞科研。
·步子不能迈大了2001年,日本政府在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曾提出 “在21世纪前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 的目标。
鉴于日本在20世纪仅有9位诺奖获得者,此计划一度引来外界的质疑与嘲讽。但如今,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日本几乎完成了该目标的2/3,成就斐然。
面对日本的成功,某位国内学者曾预测,中国在2050年获得诺奖人数会超过日本。他预测的依据是,中国本世纪已在加大基础原创科研的投入,且已诞生一些0-1的原创性成果。
加上诺奖自然科学奖获得的滞后性,一般是成果出现后的10-30年,中国诺奖的爆发期正好在2035-2050年。
但此文章发出后,并没有引来赞扬,反而是质疑声一片。一个现实是日本已经诞生了29位诺奖得主,而我们目前仅有屠呦呦一人。怎么超呢?
按照此说法,在2035年后我们要以一年诞生两名诺奖人,才有可能追赶上的话,这个难度不是一般大。步子不能迈大了,容易伤到自己。
·平常心其实,我们对诺贝尔奖的复杂心态早已有之。
每逢10月诺奖揭晓,便是舆论伤心反思之时。这种对诺贝尔奖的追求和当年对奥运会金牌的追求一样,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在体育领域,从1984年“零的突破”到这些年奥运会金牌大丰收,大家的心态从亢奋变得平和,因为大多数人意识到,金牌的数量不等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
诺贝尔奖和奥运会金牌其实是一个道理。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急不得。爱因斯坦是发现相对论、名满天下后很久才获得诺贝尔奖的,他绝不是为了得奖而搞研究。况且,爱因斯坦拿奖还不是因为相对论,而是对光电效应的研究。
2009年,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光纤之父”的名头获奖时,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只知道自己的太太,而不明白什么是光纤。
老先生不是靠相对论拿的奖
这就是说,诺奖是对一个人过去成就的认可。
坂口志文曾感叹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感谢那些欣赏其研究、并在重要时刻伸出援手的人。如果我们不能正视与日本的差距,而是一味地贬低诺贝尔奖的价值,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从 “论文大国”到“诺奖强国” 的转变。
也许,我们真应该听听2009年那篇文章的建议:忘记诺贝尔奖的存在,不去想它,埋头苦干20年,这个奖项会自然而然地到中国人手中。
毕竟,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