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5 19:11

中美AI之争白热化,美国搞技术控制,中国用这招成功破局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现在打开手机,刷到的AI推荐、用到的智能助手,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可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搞AI,中美走的路却越来越不一样,美国一边盯着技术封锁,想把核心能力攥在手里,中国却一直强调 “人要管着智能”,不让AI替人做决定。
就像前阵子除夕夜,有个叫小方的人想给妈妈发消息说 “我还在回家路上,你们先吃”,结果 AI 直接自动填了句 “祝您笑口常开,万事皆胜意” 发出去,把真实心意全盖住了。

这事儿看着小,却戳中了AI设计的关键:到底该让技术说了算,还是让人握着主动权?咱们今天就借着微软的一套设计指南,聊聊中国 “人主导智能” 这条路,到底聪明在哪。
先说说微软那套HAX设计指南,全称是Human-AI eXperience,2019年在CHI会议上提出来的,前后有49个设计师做用户研究,还在20类主流AI 产品上试过水,核心想法特简单:AI是来帮人、不是来替人的。
这套东西虽然是国外的,但刚好能帮咱们看清 “人主导智能” 不是空话,得落实在每一个交互细节里。

就拿信任来说吧,AI要帮人,首先得让人知道它到底能干嘛、不能干嘛。
你用PowerPoint里的Copilot没?它一打开就会给你个简介,还举例子告诉你能做什么,跟新同事入职先自我介绍似的,你心里立马就有底了。
还有自动驾驶,遇上大雨天或者路况复杂,AI识别能力会下降,有的车就会用语音提醒,屏幕上也会显示智能驾驶等级从L2降到L1,甚至会说 “可靠性降低40%”,把技术上的事儿变成你能懂的风险提示。

要是没这些提醒,你可能还以为AI啥都能搞定,真遇到事儿就麻烦了,反观有些设计,要么把AI 吹得无所不能,要么藏着掖着不说短板,最后只会让人越来越不信它。
其实AI也不是万能的,敢承认自己 “力不从心”,反而像个坦诚的搭档,让人愿意跟它配合,再说说理解用户这件事,聪明的AI得能看懂场景、尊重不一样的人。
你想啊,要是你正在开着会,AI突然弹个无关的消息,肯定烦得慌;但要是快散会时,它提醒你 “会议还剩 10 分钟,要不要开 Copilot 记笔记”,就特别贴心。

还有大众点评推荐餐厅,它会看你现在在哪、几点钟、平时爱吃啥口味、能接受什么价格,推荐的店往往就很合心意,这就是AI在试着理解你的处境。
不过理解归理解,还得注意别带着偏见,比如Siri,以前大家总觉得助手就得是女声,现在它给好几种声音选,也不按 “男”“女” 来分,就是不想强化那种刻板印象。
毕竟每个地方的文化、每个人的习惯都不一样,AI要是总用一套标准待人,很容易闹误会。

当然了,AI再聪明也会出错,这时候怎么 “容错” 就很关键,核心还是得让用户说了算。
就像唤醒Siri,你想按电源键、用语音喊,或者双击屏幕底部导航条都行,怎么方便怎么来;不想用了,点下屏幕或者不管它,它自己就退出去了,完全不用跟它 “较劲”。
刷短视频的时候,要是刷到不喜欢的,长按点个 “不感兴趣”,后面就少推这类内容,你一句话就能调整。

AI客服要是没弄懂你的问题,也会给几个选项让你选,实在不行还能转人工,不会硬着头皮瞎回答。
更重要的是,AI得说清楚 “为什么这么做”,比如播客APP给你推荐节目,会告诉你 “这是根据你之前的收听记录选的”,你就知道自己的操作能影响推荐,心里也踏实。
还有个叫NerdWallet的工具,帮你算买房划算还是租房划算,不光给结果,还让你自己调房价、租金、利率这些参数,调一下就能看到结果怎么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实AI跟人的关系,还得看长期怎么相处,总不能一直停留在 “用一次算一次”,好的AI得像个靠谱的伙伴,能记住你的习惯,还不越界。
比如抖音、小红书,会记着你常看什么内容,慢慢调整推荐,但不会一下子全换成新的,怕你不适应。
有个叫Me.bot的工具更有意思,能把你平时发的文字、图片、想法整合起来,帮你整理成有用的信息,甚至能模仿你的思路给建议,而且它强调数据是你的,不是平台的,这就让人很放心。

不过记习惯归记习惯,你得一直能控制它,就像Google地图,导航结束会让你打分,你的评价会影响后面的路线推荐。
Instagram的设置页面分了 “使用说明”“通知”“消息” 三层,想调什么很快就能找到,不用在复杂的菜单里翻来翻去。
还有Outlook更新邮件分类功能,不会跟你说 “我们优化了算法模型”,而是直接讲 “你现在能更精准过滤促销邮件”,把技术变化变成你能感受到的好处,这才是真的为用户着想。

现在再回头看中美 AI 之争,美国搞技术控制,是想在技术上卡住别人的脖子,中国坚持 “人主导智能”,其实是抓住了 AI 的本质 —— 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人,不能反过来让技术控制人。
就像《黑镜》里有一集,AI 控制恋爱匹配,人反而成了系统里的棋子,那种日子谁也不想过。
咱们强调 “人主导”,不是要落后于技术,而是要让技术始终围着人的需求转:开车时 AI 帮你留意路况,但不会替你握方向盘。

发消息时 AI 帮你补全词语,但不会替你表达心意;选内容时 AI 帮你缩小范围,但不会替你做选择。
往后看,AI 肯定会越来越普及,但无论技术怎么变,“人是主导” 这个核心不能丢。
微软的HAX指南给了咱们一个参考,而中国在这条路上,还能结合自己的文化和需求,做出更懂中国人的AI设计。

等什么时候,每个 AI 产品都能做到坦诚、懂你、听你指挥,那才是真的智能 —— 不是技术的智能,而是服务于人的智能。
到那时候,咱们再聊AI,就不会担心 “被 AI 替做决定”,反而会觉得 “有它帮忙,事儿办得更顺了”,这大概就是 “人主导智能” 最棒的样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AI之争白热化,美国搞技术控制,中国用这招成功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