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6 18:40

颠覆认知!科学家成功模拟人脑,全新神经元打破人机隔阂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香瓜
前脚还在为手机电池焦虑,后脚科学家就把一个能跟活细胞聊天的“电子脑”给整出来了。
这事儿发生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一群研究员把一个微型的人工神经元,往一堆活蹦乱跳的人类心肌细胞旁边一放。

然后,他们往里头滴了点猛料——去甲肾上腺素,就是能让你心跳过速那玩意儿。
旁边那个电子装置,几乎在同一瞬间便感知到了变化,旋即调整自身的放电频率,与之一同律动。

人脑儿真是神奇,一天到晚都在转动,记忆、思考、调控心跳呼吸,消耗的电能还不到二十瓦,就像个小灯泡似的。而现在的AI,比如那个ChatGPT,一启动就得用了几兆瓦电,差的可是太远啦。
问题就出在神经元身上。你看,我们脑袋里头有八百六十亿个神经元,一个个都小得几乎看不见,但它们工作起来不费电,效率还杠杠的。

你知道像ChatGPT那种大家伙,一天烧掉的电量,可能比一个镇子一整天的用电量还多。简直就是个吞电巨兽,得靠整个发电站来喂饱。
现在,你再摸摸自己的脑袋。这里面装着八百六十多亿个神经元,管着你的心跳呼吸,让你思考,让你做梦,一天下来,消耗的能量还不如一盏20瓦的小台灯。几块巧克力就能让它高效运转。一边是需要庞大基建支撑的数字智能,另一边却是如此节能的生物智能,这差距有点离谱。

别再吼了,学着点儿悄悄话这道鸿沟的根源,在于我们一直没能造出真正好用的人工神经元。过去科学家们做的那些,简直就是个大嗓门的莽汉。它们启动需要的电压,比生物神经元高出太多,功耗更是动不动就翻个十倍。
这就好比,你身体里的细胞们都在用一种轻柔的语言“窃窃私语”,结果这个人造的家伙一上来就扯着嗓子“大声吼叫”。细胞们根本没法跟它正常交流,直接被吓懵了。反过来,细胞发出的微弱信号,这个“莽汉”又听不见,还得给它配个“助听器”,把信号放大处理才行。这种鸡同鸭讲的沟通,怎么可能真正融合呢?

直到最近,来自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终于教会了机器如何说“悄悄话”。他们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新成果,是一种能在大约0.1伏特的超低电压下工作的人工神经元,这和我们身体里神经元的电压范围几乎一样。功耗也降下来了,两者总算能在同一个能量级别上平等对话了。
真正的黑科技,藏在烂泥里为了让机器学会这门生物语言,科学家们这次没在传统的硅材料上死磕。你想想,硅那玩意儿,又硬又脆,还特别怕水。而我们身体里呢,却是个温暖潮湿的“水世界”。把硅芯片硬塞进去,无异于让一个旱鸭子去深海探险,水土不服是必然的。

所以,姚骏博士带领的团队把目光转向了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烂泥。就在那些缺氧的泥巴里,生活着一种叫“硫还原地杆菌”的古老微生物。为了在恶劣环境里活下去,这小东西进化出了一身绝活,它能长出一种可以导电的蛋白质纳米线,给自己铺设一张微型电网来传输能量。
这简直就是天赐的礼物!研究人员把这些纳米线抽了出来,发现它们不仅导电性能出奇的好,足以传递神经元之间那种极其微弱的电信号,而且因为它本身就是蛋白质,所以天生就和生物组织亲和。它能在潮湿环境里稳定工作,还不容易引起排异反应。这把敲开电子与血肉之间那堵墙的钥匙,居然真的就藏在最不起眼的烂泥里。

不只是模仿,是真正的对话用这种神奇材料做出来的全新仿生神经元,可不只是简单地模仿生物信号。它真正学会了生物的“语法”。一个生物神经元放电的完整周期,从充电到脉冲爆发,再到恢复平静,它能模拟得一模一样。甚至连放电后那个强制“冷静”一小会的“不应期”都学会了,这就保证了信息传递不会乱成一锅粥。
但真正的突破,在于它能进行“实战对话”。研究人员把它和活的人类心肌细胞连在了一起。当他们往心肌细胞上滴了点能让心跳加速的去甲肾上腺素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药物刺激改变了心肌细胞的活动模式,几乎在同一毫秒,旁边的人造神经元就“听”懂了这种变化,立刻调整自己的放电频率来做出“回应”。

这已经不是模仿了,这是真正的双向互动。它甚至还能“闻”到多巴胺这类化学物质的味道,然后把这种化学语言翻译成电信号。人造的器件,头一次从一个冷冰冰的旁观者,变成了能和生命系统深入交流的参与者。
一把指向未来的双刃剑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想想就让人激动。近了说,它可以让智能手表、健康手环这类可穿戴设备变得更小更轻,续航时间也大大延长。装在智能假肢上,就能让设备和神经末梢无缝连接,给使用者带来更真实的触感,让动作控制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自然。

往远了看,这对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的患者来说,是巨大的希望。理论上,我们终于可以实现“哪里坏了换哪里”,用一个功能完美的人造器件去替代受损的生物组织。它甚至为类脑计算机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离造出像人脑一样高效的机器又近了一步。
结语当然,麻烦也总是和希望结伴而来。当机器能如此深入地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互动时,那些只在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比如黑客入侵大脑、意识被远程修改,突然就变得不那么遥远了。技术过去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强迫生物去适应它。现在,它好像终于开始学着弯下腰,主动兼容生物自己的节奏和语言。这或许是个更体贴的未来,但也撬动了我们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根本思考。

当有一天,衡量一个人聪不聪明的标准,可能不再是学历或智商,而是他大脑的“固件版本”或者“功耗比”时,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把剑,一面是治愈,另一面可能通向我们还无法想象的混乱。要让这项技术真正走出实验室,我们还有很多难题要解,但那扇通往未来的大门,确实已经被推开了一条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颠覆认知!科学家成功模拟人脑,全新神经元打破人机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