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男子,深夜脑梗死!提醒中老年人:晚饭后,尽量少做这5件事
►
本文186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6岁的老赵,是个典型的“老好人”。单位提前退休后,他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晚饭时间,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可就在上个月的某个夜里,他突然在家中晕倒,送医抢救后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家属一头雾水。老赵平时身体挺硬朗,怎么说倒就倒?医生仔细询问生活习惯后发现:老赵晚饭后有几个“坏习惯”,竟正好踩中了脑梗的高发雷区。
现实中,像老赵这样的“隐性高危人群”并不少见。尤其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晚饭后不注意,很可能悄悄埋下严重健康隐患。
一、脑梗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拖”出来的很多人以为脑梗是突如其来的,其实不然。脑梗塞的本质是脑部血管被堵住了,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这个“堵”,往往是长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积累的结果。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脑卒中总体患病率为2.58%,且呈明显上升趋势。脑梗作为卒中中的“主力军”,占比超过70%。
可怕的是,它早期往往没有症状,等到明显头晕、肢体无力,已经是“动手术都迟了”的阶段。
二、晚饭后这5件事,是脑梗的“温床”,尤其是中老年人要警惕专家指出,晚饭过后是全天血液循环最缓慢的时段之一,此时的不良习惯,更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增加脑梗风险。以下这5件事,能不做就别做:
1. 饭后立即躺下老赵的习惯就是吃完饭“葛优躺”,看会儿电视、玩玩手机,结果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
饭后平躺,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加重肠胃负担,更重要的是,血液更多流向胃肠道,脑部供血反而减少,对于本身就血管狭窄的中老年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长期久坐不动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血液“流不动”,就更容易“结块”,一旦堵住脑血管,就是致命的脑梗。
2. 饭后大量喝水或饮酒
很多人喜欢饭后再来一杯水,觉得有助于“冲刷”肠胃。实际上,饭后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而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短时间内增加血容量,也会加重心脏负担。
更严重的是,饭后饮酒。酒精会扩张血管、影响血压稳定,同时干扰血液黏稠度,成了脑梗的“催化剂”。研究表明,长期饮酒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
3. 饭后洗澡
不少人喜欢吃完饭洗个热水澡,觉得舒服、放松。但医生提醒:饭后洗澡是中老年人最危险的日常习惯之一。
热水刺激下,身体外围血管扩张,血液大量分布到四肢皮肤,而内脏和大脑供血减少,容易导致头晕、心慌甚至晕厥。
特别是既往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的人,更容易因此诱发脑供血不足,甚至脑梗。
4. 饭后立即运动,尤其是快走、跳广场舞
适量运动对健康有益,但饭后立刻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是不推荐的。
饭后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剧烈运动会让身体“顾此失彼”,不仅消化变差,还可能诱发低血糖、心律不齐等问题。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更容易因血压波动诱发脑血管破裂或梗塞。
建议饭后休息30分钟以上,再进行轻缓活动,如散步10-20分钟,以促进消化、调节血糖。
5. 吃太晚、吃太饱
有研究发现,晚饭时间过晚(超过20:00),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吃得太饱,会导致血糖、血脂大幅波动,推高夜间脑梗发作率。
老赵的晚饭常常是大鱼大肉,吃完还不活动。医生指出,这种饮食方式容易引发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埋下隐患。
晚饭最好安排在18:00-19:00之间,七分饱为宜,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三、脑梗发作前,其实身体已经“报警”了脑梗并非毫无预兆,很多患者事后回忆,身体早已通过“小信号”示警:
短暂性头晕、眼前发黑: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的“预演”;
一侧手脚突然发麻或无力:提示可能已有脑血管堵塞;
说话不清、嘴角歪斜、听不懂话:是脑部供血障碍的典型表现;
清晨血压飙升:脑梗高发时间段通常在凌晨至早晨6点之间。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就医检查,切不可轻视。
写在最后老赵醒来后感叹:“真是命大,差点走了。”医生提醒他:“你不是命大,是运气好。但健康不能靠运气。”
脑梗不是天灾,它是可以预防的慢性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晚饭后的一举一动,可能决定着明天能不能平安醒来。
守住晚饭后的健康红线,就是守住生命的底线。
参考资料: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国家脑防委办公室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卒中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1)》
北京协和医院.《如何识别和预防脑梗死》健康讲座资料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