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00:24

【多彩新论】AI技术不该越过底线


笔者这几天刷短视频,总看到一些“神奇”的采访。镜头里,记者问路人:“你知道你是AI吗?”下一秒,平常的老大爷居然一把扛起驴子,老婆婆轻松来个后空翻。要不是视频左下角标着“AI生成”的小字,单看老人脸上的皱纹、说话时的表情,几乎看不出破绽。这些视频让人惊叹技术厉害,同时也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直到看到“茶界泰斗”张天福被AI“复活”代言茶叶的新闻,这种不对劲的感觉更强烈了。这位2017年就已逝世、享年108岁的老人,被技术“请”回来为商业站台。家属明确表示要通过法律维权,生前友人也觉得这是对逝者的冒犯。另一边,还有不法商家用AI伪造央视主播形象,卖所谓能治病的“深海鱼油”,结果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原来那鱼油只是普通糖果。
这些事凑在一起,让人忍不住想问:AI技术这么玩,真的合适吗?
我们得承认,AI确实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普通人能拍出富有想象力的短片,这是科技带来的乐趣和创意。但技术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有人用AI伪造逝者、名人进行带货时,味道就变了。
已故的人无法表达意愿,用他们的形象,是在利用生者的情感记忆。即便张天福先生的儿子曾给予授权,但遗孀张晓红明确反对并表示将通过法律维权。从法律和伦理角度看,这种未达成家属共识的“复活”依然值得商榷。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逝者的肖像权依然受保护,近亲属有权维权。这保护的是逝者的尊严,也是生者的情感不被伤害、不被商业化利用的权利。
而伪造央视主播推销产品,更是直接越过了底线。这不仅是侵权,更是用公众的信任为虚假背书,是一种新型诈骗。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看怎么用。作为一个经常刷视频的普通用户,笔者感觉现在AI生成的内容越来越真假难辨。比如用AI低成本拍摄末世、古装等题材的短剧,就能实现许多天马行空的设想,产出新颖有趣的内容。
但在“复活”逝者这件事上,最起码的底线应该是尊重。尊重逝者本人的意愿,尊重家属的感受。而在商业使用上,则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误导公众。
平台方也不能置身事外。面对越来越多的AI生成内容,平台需要更明确地标识,更严格地审核。特别是涉及逝者形象、名人肖像等内容,应该要求提供授权证明,从源头上减少侵权风险。
AI让世界变得更多彩,但我们不该让它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更不该让它成为伤害他人、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在技术的浪潮中,守住对人的尊重、对真实的敬畏,或许这才是我们最不该丢失的底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彩新论】AI技术不该越过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