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欣欣仅判12年,660万资产难追回,网友:真是便宜她了
前言悲剧的开端,是一个程序员对爱情的渴望,而悲剧的终点,却是一个生命的终结。翟欣欣在和她丈夫相识于2017年,她看上了他的千万资产,而在相处的160天中,她便骗取了丈夫660万元,丈夫得知真相后不堪重负自杀。
660万资产至今未追回,受害者用生命控诉的悲剧,该如何换来正义?
作者:竹一
猎物的精准画像一切的开始,源于一次看似偶然的线上相遇,但事后复盘,你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市场调研,目标客户被筛选得极其精准,翟欣欣构建的“狩猎模型”里,苏享茂几乎是完美的目标。
他,是WePhone应用的创始人,这意味着他拥有可观的现金流和资产,同时,他37岁的年纪却情感经验匮乏,这成了他最致命的软肋。
对于一个常年埋首于代码世界的男人来说,一个主动示好的“迷妹”形象,杀伤力是巨大的。
更关键的是,翟欣欣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嗅出猎物事业上的风险点,苏享茂的公司运营中存在一些“灰色地带”,这个不为外人道的秘密,后来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可以被无限放大的致命杠杆。
而这一切之所以能顺利进行,离不开平台的漏洞,在那个著名的婚恋网站上,翟欣欣的账户在十年间曾三次更换身份认证信息,平台却对此毫无察觉,这为她伪造背景、塑造人设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速食爱情的陷阱当目标锁定后,接下来的便是快速成交,翟欣欣的策略核心就是一个“快”字,快到让对方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做背景调查,从线上相识到线下见面,是她主动提出的。
她精心打造了一个“不谙世事”的清纯人设,言语间充满了对苏享茂的崇拜,那些“纯洁少年”、“你是我孩子的爸爸”之类的话术,精准地击中了一个渴望家庭和情感的男人的心。
整个过程被极度压缩,仅仅两个月,他们就走完了从认识到领证的全过程,这种闪电般的速度,本质上是一种战术,旨在规避一切可能发生的“尽职调查”。
在对方沉浸于爱情的甜蜜幻想时,迅速将关系合法化,为下一步的资产收割做好铺垫。
在这场速食爱情中,苏享茂也付出了高昂的“情感投资”,婚前,他就在翟欣欣身上花费了接近500万元,这些巨大的沉没成本,让他在后来的博弈中,心态愈发被动,越来越难以抽身。
当婚姻成为武器婚姻,本该是情感的港湾,但在这里,它被异化成了一件武器,一个获取核心信息的合法工具。短短41天的婚姻存续期,成了翟欣欣窥探苏享茂公司内部运营秘密的窗口。
当她掌握了那些关于税务的敏感信息后,图穷匕见,离婚时,她狮子大开口,索要1000万元的“精神损失费”,这不是一场谈判,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威胁,她精准地抓住了苏享茂的软肋——对事业的珍视和对牢狱之灾的恐惧。
在私下里,她对苏享茂的评价充满了鄙夷,称呼他为“小矬子”,坦言“看着他就难受”,婚内,她甚至与其他男性保持着联系和约会,并向对方索要数千元的费用,这些行为与她当初塑造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那条决绝的最后通牒,信息里,她冷冷地告知:“你公司明天会收到税务稽查通知”,文字的末尾,还附带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这个表情,充满了胜利者的轻蔑与残忍,彻底击溃了苏享茂的心理防线。
他选择了从高楼一跃而下,用生命结束了这场噩梦,他在遗书中写下了一切,将这场以婚姻为名的掠夺公之于众。
然而,法律的判决却让许多人感到无力,12年的刑期,已经是现有法律框架下,针对敲诈勒索罪的顶格判罚。
争议的焦点在于,现行法条中,并未明确将“致人死亡”作为此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法律界对此也存在分歧,一派认为造成死亡属于“特别严重后果”,应从重考量。
另一派则认为,法官已在法律范围内做出了最重的判决,苏享茂的家人曾向最高检提交申诉状,希望能以“致人死亡”为由加重刑罚,但最终未能如愿。
一个案子催生一个产业尽管代价惨重,但每一个震动社会的案件,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推动规则重塑的催化剂,翟欣欣案,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直接的影响,是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婚前财产尽职调查”,这项收费高昂的服务,业务变得异常火爆。
服务内容五花八门,从潜在的诉讼筛查、婚史背景调查,到社交媒体的情绪画像分析,标志着高净值人群的婚恋观,开始转向一种更为审慎和防御的姿态。
同时,这起案件也倒逼婚恋平台进行改革,头部APP们事后纷纷上线了“黑名单共享”机制,试图亡羊补牢,避免下一个“翟欣欣”利用平台漏洞行骗。
更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立法层面,这起案件,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教材”,被写入了《反婚姻诈骗法案》的草案备注中。
草案建议,将“以威胁手段索要巨额财物并造成配偶自杀的”情况,直接纳入可判处无期徒刑的范畴,这无疑是在尝试填补那个让公众“意难平”的法律空白。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那个未尽的残局,苏享茂用生命换来的判决,却未能完全追回被掠夺的财产。
至今仍有约660万元未能追回,部分资产甚至被转换为由他人代持的小产权房,以规避执行,翟欣欣本人也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但公众不禁会想,当她在大约45岁时出狱,是否依然能坐享这笔用生命换来的不义之财?
结语法律的判决,可以为一桩案件画上句号,但它无法真正“结案”,更无法抚平其留给社会的深刻创伤和警示。
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现代社会中情感与利益的复杂交织,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婚姻关系中的信任、风险以及法律的边界。
当情感可以被量化,当婚姻可以被设计成一场商业模式,我们又该如何建立起更有效的防火墙,去保护那些依然相信爱情的“苏享茂”们?这或许是翟欣欣案留给所有人,最沉重也最无解的思考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