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慧法院篇 | 创新案例之“随时问AI调解助手”
为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积极服务政法综治工作创新实践,法治日报社、北京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已连续八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为服务全面深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支撑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政法装备展配套活动,法治日报社于今年3月继续举办了“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案例及论文征集宣传活动”,活动评选出了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典型案例各10个,创新案例各20个、创新论文各30篇(总计150个案例、150篇论文)。并于7月23日上午开幕式上举行了颁奖仪式。还在展会上对入选的典型案例、创新案例及论文进行了集中展示,并已编辑整理成册——《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案例及论文汇编》。
该汇编分为智慧治理篇、智慧法院篇、智慧检务篇、智慧警务篇、智慧司法篇五个篇章,为政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及时、准确、 实用的资讯信息与经验观点。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开辟专栏,分别将部分典型案例、创新案例、创新论文进行展示,敬请关注!
以下推出的是《智慧法院篇 | 创新案例之“随时问AI调解助手”》
随时问AI调解助手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案例简介
“随时问” AI调解助手由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与多家法院联合研发。它紧扣全国法院创建 “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要求,运用AI 技术为基层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员提供强大助力。能随时解答调解员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精准提供专业调解建议与法条案例参考。打破时空限制是其显著特色,调解员可随时随地获取帮助,极大提升调解效率与专业性。该助手借助科技力量,有效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推动基层司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 “枫桥式人民法庭” 建设打造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成为基层司法创新典范。
二、案例举措
主要内容与做法
“随时问”AI调解助手聚焦基层法院调解工作需求,深度整合司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构建上,其数据库涵盖海量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各类典型调解案例,为调解工作提供丰富知识储备。主要包含查案例、测风险、问建议、帮你算四大功能模块,查案例模块支持1.5亿裁判文书的案由检索、引文检索、多条件高级检索的秒级响应,方便查找和参考相似案例,支撑调解员以案学法;测风险模块基于案情评估诉讼可能存在的风险,辅助生成诉讼策略、分析胜算概率;问建议模块以大模型自由式问答的形式,辅助调解员生成完整的调解方案;帮你算模块提供含刑期计算、诉讼费用、金融借贷利息、交通事故赔偿、民间借贷利息等计算器工具。在实际应用中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遇到法律适用、调解策略等难题时,只需通过电脑端输入问题,AI调解助手便能迅速响应,给出精准参考建议。在指导人民调解员工作方面,它提供多维度支持。一方面,针对常见纠纷类型,如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生成标准化调解流程和话术模板,帮助经验不足的调解员快速上手。另一方面,实时分析调解现场对话,智能识别潜在风险点,并给予针对性提示,助力调解员有效把控调解节奏,提升调解成功率。
适用业务与制度机制
该助手广泛适用于基层法院各类民事调解业务。为保障其高效运行,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确保法律条文和案例的时效性。同时,构建反馈机制,人民调解员可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新需求及时反馈,推动AI调解助手持续优化。基层法院将“随时问”AI调解助手纳入人民调解指导工作体系,要求调解员在调解前、调解中充分借助其功能获取专业支持。对于复杂疑难案件,组织线上研讨,利用AI调解助手提供的参考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调解方案。
技术支持与解决的问题
技术上,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通过对1.5万亿的裁判文书的解析处理,并引入自行研发的基于27类250万司法语料精调的法律知识大模型底座,AI调解助手实现了精准的语义理解和智能匹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它能够准确理解调解员的问题意图,快速检索相关知识并生成高质量回答。“随时问”AI调解助手有效解决了基层法院在指导人民调解员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难题。过去,基层调解员因专业知识有限、获取法律资源渠道不畅,在调解复杂案件时往往力不从心。“随时问”打破了这一困境,让调解员随时获取专业知识,提升调解专业性。同时,它缓解了基层法院法官指导调解工作的压力,提高了整体调解效率,身为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实现矛盾不上交,纠纷就地就近化解,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为基层司法治理注入科技活力。
三、案例成效
运用成效
(一)政治成效
“随时问”AI调解助手是落实全国法院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的生动实践,积极践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理念。它强化了基层司法治理与党的领导紧密结合,通过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提升了群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巩固了基层政权建设。同时,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促进基层司法治理朝着规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与国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契合,彰显了法治中国建设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二)经济成效
从经济层面看,该助手显著提升了调解效率,减少了纠纷处理的时间成本。以往复杂纠纷调解可能耗时数月,借助AI调解助手,平均调解周期大幅缩短。这使得当事人能够更快从纠纷中解脱,将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转。此外,降低了司法资源的消耗,减少了不必要的诉讼程序,节约了法院及当事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社会经济发展释放了更多资源,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社会成效
在社会领域,“随时问”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群众。当事人无需长时间等待法官指导调解,通过调解员借助AI调解助手即可快速获得专业调解方案,纠纷解决更加及时。这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提升了社会和谐度。并且,提升了人民调解员的职业认同感,他们能够借助科技更好地履行职责,吸引更多人参与基层调解工作,壮大基层调解力量,营造了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2024年12月25日,人民法院报1版报道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法院丹灶法庭,在一起物业纠纷案件中,调解员通过应用“随时问”AI调解助手快速梳理了争议焦点,并结合生成的调解策略,成功促成了当事人双方纠纷额的化解,并通过调解平台在线完成司法确认,提高了案件调解效率的同时,也极大便利了人民群众。
先进性、创新性与可复制推广性
(一)先进性与创新性
先进性体现在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基层司法调解,实现了司法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其创新性在于打破传统调解依赖人工指导的局限,构建了一个全天候、智能化的调解支持平台,精准匹配纠纷问题与解决方案,填补了基层司法科技应用的空白。
(二)可复制推广性
在政府维度,该案例为其他地区基层法院提供了清晰的科技赋能司法调解模式。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搭建符合本地需求的 AI 调解助手,完善基层司法治理体系。社会层面,它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法治建设的积极性,科技企业可以此为契机,开发更多司法科技产品。同时,成功经验可推广至社区、乡镇等基层组织,助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为全国基层司法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例,推动基层司法治理迈向新高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