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重构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王文灵呼吁培育耐心资本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宇】第四次工业革命并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一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物理和数字世界深度融合,进而引发的系统性重构。10月1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提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重构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金融体系需要加快自我变革,从定价资产转向定义价值,并大力培育与技术创新周期相匹配的耐心资本。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三个特征:虚实融合、范式重构与变革加速
王文灵将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概括为虚实融合、范式重构与变革加速。数字世界正在从一个静态的物理世界的“镜像”,演变为一个能主动干预,甚至主导物理世界运行的“决策主体”。他以智能驾驶为例,说明其本质是由算法和数据驱动,虚实融合的动态控制闭环。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从工业时代的开环模式,演进为“从感知到数据驱动再到决策反馈”的动态闭环模式。
“工业时代的核心范式是规模经济,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重构这一逻辑。”王文灵强调,AI与柔性生产技术打破了品种与成本的对立关系,而数据与网络的特性则催生了“需求方规模经济”——用户越多,平台价值越大。
王文灵指出,要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进速度,我们必须洞悉其底层动力机制与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本质不同。工业时代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线性演进,无论是蒸汽机效率的提升,还是内燃机的改良,其进步的曲线相对平缓。
“这背后的逻辑是技术的改进依赖于物理层面的技术突破,这些突破往往耗时费力。”他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是数字比特,而非物理原子,在数字领域上一代技术本身就是下一代技术研发的基础素材,这种递归迭代的进化是最根本的驱动力,极大压缩了创新周期,使技术进步的S曲线前所未有的陡峭。无论是制定企业战略还是进行金融投资,都必须将思维模式从线性外推,彻底转向指数型思维。
金融的自我变革:价值范式重构、时间维校准,与风险图谱重绘
技术范式发生系统性变迁,经济结构也随之深刻重构。王文灵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窥见第四次工业革命重构经济运行的底层轨迹,一是要素革命,体现为从边际收益递减到动态收益递增;二是产业无界,体现为从分工深化到跨界融合;三是组织进化,体现为从企业科层到网络结构。
同时,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系统性变革,王文灵指出金融体系需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
面对数据、算法等新型核心资产,传统估值模型几近失效。王文灵认为,金融职能需从被动的价格发现者,升级为主动的价值定义者和市场创造者,通过设计新的金融工具为诸如数据、算法这类无形资产确权和定价。
“未来金融体系的核心挑战之一,就是从提供周期性资本转向培育耐心资本,并要将耐心资本的耐心本身,从一种稀缺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可被定价、可被设计、可纳入资产配置核心策略的生产要素。”王文灵表示,只有当资本的耐心和技术成长的长期性相匹配时,金融才能真正成为托举伟大创新的坚实基础。
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其核心是管理方差,它基于一个核心假设:风险显正态分布。而科技创新的回报结构遵循幂律分布,呈现赢家通吃的特征。王文灵认为,传统式的分散投资策略在幂律世界里效率低下,未来投资策略需构建非对称策略,依靠深邃的技术洞察主动参与和塑造未来的技术范式。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