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技到工厂“打工人”!智元G2改写行业格局
10月16号,智元机器人开线上发布会正式推出了G2,同一天还跟均普智能在宁波搞了投产仪式,给均胜电子的首批货也同步交了。
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藏着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大信号——以前总在展会上炫技的机器人,现在真的要批量进工厂当“打工人”了。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发布会前,消费电子行业的龙旗科技就已经砸了数亿元订了近千台,这也是目前国内工业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开的最大订单之一。
一人形机器人不是简单的“会动的机械臂”,能在工业场景里落地的,得闯过三道关:稳定性够不够、活儿干得好不好、成本划不划算。
智元这次能未发先售,还不是小打小闹的订单,核心就是这三道关都摸到了工业级的门槛。
先说说稳定性,工业生产最怕的就是停线,一条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停一小时,损失可能就几十万。
智元的姚卯青说,他们家的产品有个死规矩:必须通过内部IPD流程的TRC技术就绪评审,能小规模量产了才敢发布。
这不是摆架子,而是工业场景逼出来的——G1去年11月发布到现在,出货量已经超千台,在富临精工的工厂里搞过三小时直播作业,搬了800多个物料箱零失误,这种长时间高强度下的稳定性,才是工厂敢下单的底气。
G2更是直接按工业级标准造,有些零件甚至过了车规级测试,就是为了少出故障少停线。
二G2能一台顶两台G1用,不是吹出来的,全靠实打实的技术升级,这些升级不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是G1在工厂里干了一年多攒出来的经验。
这就是他们说的“本体-数据-算法-应用”飞轮——机器人在现场干活,收集问题数据,算法优化后再升级本体,形成循环。
最关键的升级在三个地方:手腕、腰和腿,手腕换成了“十字腕”,跟人的手腕结构差不多。
两个自由度垂直交叉,以前G1的SRS构型在货架缝隙这种狭小空间里转不开身,现在这个“十字腕”能像人一样拧着胳膊够东西。
而且每个关节都装了力矩传感器,能感知力度,插零件的时候不会用力过猛搞坏配件,这种“柔顺控制”的能力,正是工业装配最需要的。
腰部的升级更显功力,G1的腰只有一个自由度,只能前后俯仰,想够侧面的东西得整个底盘转过来,费时间还占地方。
G2直接加到三个自由度,能转腰、弯腰还能左右摆,不用动底盘就能够到两边货架,效率一下就提上来了。
导览的时候要从侧面取个展示品,或者探头给人介绍,这个左右摇摆的功能也能用得上,比以前硬邦邦的升降结构亲和多了。
腿的设计则解决了“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G2的下肢能折叠收到底盘里,运输的时候直接塞航空箱,到了工厂自己就能从箱子里“走”出来,不用专门叫叉车和安装工。
以前G1的升降式机柜设计,看着有点笨重,在展厅导览的时候亲和力不足,G2这个拟人化的外形也改善了不少,服务场景也能兼顾。
更实用的是续航,双电池能热插拔换电,还能自己找充电桩补能,24小时连轴转都没问题,完全适配工厂的三班倒节奏。
算法层面也跟上了,全栈自研的GO-1通用基座大模型和GE-1世界模型,让G2能“听懂一句话干一整件事”。
比如工人说“把三号货架的A零件送到二号流水线”,它能自己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取件放件,不用一步一步输指令。
GE-1还能“预演”动作,比如搬运易碎品的时候,会提前计算好力度和角度,减少失误。
这种“会思考”的能力,才是人形机器人和普通自动化设备的本质区别。
三最后是成本问题,这也是最核心的。姚卯青算过一笔账:一台机器人服役两年,如果用来替代两班倒的工人,总成本已经能和人力支出打平,甚至更低。
要知道这还是在国内人力成本不算最高的情况下,要是放到欧美市场,人力成本更高,这个账就更划算。
这也是龙旗、均胜这些大企业敢下大订单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赶时髦,是真的能降本增效。
智元的爆发不是孤例,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今年都进入了“亿元订单+千台交付”的阶段。
优必选9月拿了2.5亿元的订单,惠科要给智平方的机器人部署超千台,6月份智元和宇树科技还中了运营商的超亿元项目。
这说明什么?行业已经从技术演示期进入了商业化初期,以前大家争的是“能不能做出来”,现在争的是“能不能批量落地”。
在这个阶段,谁能拿到更多真实场景的数据,谁就能在飞轮里跑得更快。智元和龙旗的“股东+客户”绑定模式,正是为了深度获取核心数据。
他们计划年底完成G2在实验室的概念验证,明年一季度就到龙旗的产线上正式干活,就是要把这个数据飞轮转得更快。
工厂成为最佳切入点的背后,是制造业用工难题的凸显——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岗位熬夜倒班,年轻人不愿干,人员流动率高。
而工厂环境相对可控,任务明确,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理想场景。同时,安检、机房巡检、展厅导览等服务场景也在逐步探索。
智元已将目光投向海外,计划明年海外收入占比达30%以上。欧美人力成本高、老龄化严重的刚性需求,以及更大的定价空间,是其底气所在。
为应对海外市场差异,智元采取本地化策略,与当地伙伴共建研发生产销售体系,目前已在搭建全球经销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深度绑定成为行业共识。智元通过双向注资上游企业掌控核心零部件,其他玩家也通过数据共享、标准化铺货等路径抢占先机。
人形机器人的“黄金两年”已现端倪。东吴证券报告指出全球市场空间达10万亿,中国占2.3万亿。
对普通人而言,这些“铁工人”不是科幻道具,而是即将走进工厂的“新同事”。
那些能在真实场景中踏实迭代的企业,终将在浪潮中站稳脚跟,而制造业也将因它们的加入更高效稳定,这正是最有价值的变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