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12:07

阿里清华捐钱,张一鸣却直奔上海!这场人才战争三大真相太残酷

如果有一天,中国AI彻底改写全球科技格局,历史或许会记住2025年10月9日这个看似普通的下午。上海徐汇漕河泾,知春创新中心悄然揭牌。没有镁光灯轰炸,没有热搜预热,但现场一个人的出现让整个科技圈屏息——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这是他卸任CEO四年来首次公开亮相,西装革履,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捐赠仪式,而是一次对中国创新土壤的精准注血。张一鸣携手上海交大ACM班“总教头”俞勇,共同发起这家专注AI前沿研究的非营利机构。用俞勇的话说:“我已年逾花甲,但我还想折腾。”而张一鸣的动机更直接:“很多人才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两人一拍即合的背后,是一场早已蔓延全球的“天才争夺战”——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资本或数据,而是顶尖人脑的密度与活性。
一、ACM班神话:中国AI半壁江山出自同一间教室为什么是俞勇?答案藏在过去24年中国AI的基因里。2002年,俞勇带领三名本科生拿下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亚洲首次破冰。赛后他毅然向上海交大申请成立ACM班,目标不是培养“码农”,而是“计算机科学家”。二十余年后,这个班级走出依图科技林晨曦、第四范式戴文渊、壁仞科技徐凌杰、禾赛科技孙恺等一批估值千亿公司的创始人或核心科学家。据《财富》统计,ACM班毕业生主导的企业总估值已突破千亿元,堪称中国AI的“黄埔军校”。
但俞勇的焦虑从未停止。“我们的教育只教硬技能,却忽略了沟通、合作、表达等软实力——这些才是核心竞争力。”他在现场坦言。如今,知春创新中心试图重构教育逻辑:以科技史串联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通过“预备研究员”制让年轻人在真实项目中边探索边学习。首批14名学员已入驻,背后是张一鸣与俞勇对“自主开放环境”的坚持:不设应试框架,鼓励拥抱不确定性。

二、张一鸣的长期主义:从算法霸主到“造人者”张一鸣此次亮相,看似突然,实则伏笔深远。2021年卸任字节跳动CEO后,他极少公开露面,却持续调研全球创新型教育机构。据《投资界》报道,他早在字节跳动成立8周年时就注意到:“公司很多优秀算法人才都来自交大ACM班。”为此他专程拜访俞勇,并资助由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发起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
这种对“人的潜力”的执着,与字节跳动的成长逻辑一脉相承。如今大模型训练成本动辄数亿美元,但红杉资本合伙人大卫·卡恩指出:“AI行业重心已从算力转向人才优势。”张一鸣比大多数人更早看清这一点——当同行争抢GPU时,他选择深耕人才土壤。知春创新中心的非营利性质更值得玩味:不追求短期回报,而是通过开源工具开发、前沿算法研究,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三、全球人才战争:中国年轻面孔为何成为稀缺资源?这场静默的战役早已白热化。上个月,阿里巴巴CEO吴泳铭现身清华无穹书院,捐赠支持AI人才培养;几乎同时,谷歌、Meta等巨头被曝以千万年薪争抢华人AI专家。黄仁勋曾公开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但《财富》杂志数据显示,真正能推动范式革命的顶尖人才全球不足千人。
知春创新中心的模式,恰恰直击当前教育的痛点。传统高校培养周期长、与实践脱节,而大厂研发又受商业目标掣肘。张一鸣和俞勇试图打造“第三空间”:既保留学术自由度,又注入产业视角。这种“小而精”的路径,与西湖大学、Minerva University等新型教育机构不谋而合。施一公院士现身开业仪式,或许正是对这类探索的默许。
四、未来赌局:谁掌握天才,谁就掌握下一个十年知春创新中心的野心远不止于培养几个技术专家。张一鸣在演讲中强调,核心是培养“独立思考、重视实践、关注长期和全局”的创新人格。这与ACM班的成功基因高度重合——俞勇曾总结,获奖学生最大的共性不是智商,而是“韧性、热情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全球陷入AI军备竞赛,中国最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算力中心,而是让天才真正“冒出来”的土壤。张一鸣的这次捐赠,更像一次社会实验:如果打破应试与功利的枷锁,年轻人能否释放出颠覆性创造力?答案将直接影响中国能否在AI底层算法上实现突破。正如红杉资本所言:“未来十年,国家间的科技竞争将取决于一个个具体的人。”


张一鸣的上海之行,没有宏大叙事,却暗藏中国科技突围的关键密码。当短期功利主义弥漫,他和俞勇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回到源头,重新定义“人的价值”。这场赌局没有快钱可赚,但若成功,其回报将远超任何一款爆火APP——因为它关乎一代人的思维革命,更关乎一个国家在智能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里清华捐钱,张一鸣却直奔上海!这场人才战争三大真相太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