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行业变天!京东美团淘宝三强联手,3亿用户吃饭更便宜了
当北京东城区的白领在美团下单“七鲜小厨”的辣椒小炒肉,同时刷淘宝发现同款现炒套餐只要0.8元配送费,再点开京东外卖看到“机器人现炒”的实时监控画面时,这场被称为“外卖行业大破壁”的变革,已经悄悄改写了3亿人的吃饭逻辑。京东自营外卖店跨平台入驻美团、淘宝闪购,不是巨头们突然“良心发现”,而是一场用市场理性撕碎流量霸权的必然——当“七鲜小厨”在三个平台月销合计破万单,当“机器人现炒”“无预制菜”从噱头变成标配,外卖行业终于从“谁补贴多谁赢”的泥潭,踩进了“谁创造价值谁活”的新赛道。一、三端同售:流量困局里杀出来的破局者京东这步“向对手低头”的棋,藏着互联网巨头最现实的生存焦虑。2025年7月,“七鲜小厨”北京首店开业时,靠着“机器人现炒”的新鲜感在京东外卖卖爆9万单,可单平台流量很快触顶——就像给沙漠里的树浇水,水再多,范围就那么大,根扎得再深也长不高。京东要3年开1万家店,中央厨房、智能炒灶、冷链物流这些重资产投入像座大山压着:一台炒菜机器人成本15万,一个中央厨房投资超千万,单店日均不卖200单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流量,成了京东迈不过的坎。自己的外卖平台日活用户刚过千万,美团本地生活日活3亿,淘宝闪购背后是8亿高频剁手党——与其困在自家池塘里饿死,不如把船开到别人的大海里打鱼。于是,“七鲜小厨”杀进美团、淘宝,形成“京东外卖+美团+淘宝闪购”三端同售:美团月销400+单,淘宝闪购直接冲到2000+单,加上京东自有渠道,单店日销翻了3倍。这不是“投降”,是用对手的流量池,摊薄自己的重资产成本——每多卖1单,智能设备的折旧就少一分,冷链物流的利用率就高一分,供应链优势才能真正变成赚钱能力。
二、巨头握手:供应链与流量的“价值交换”美团和淘宝会给死对头“送流量”?表面看是“胳膊肘往外拐”,实则是“各取所需”的精明算计。美团现在日子不好过:抖音、小红书揣着短视频流量杀进本地生活,抢走不少年轻用户;自家“浣熊食堂”主打平价预制菜,高端品质线一直缺个能打的选手。“七鲜小厨”带着“机器人现炒”“全链路溯源”的标签进来,正好补上这块短板——就像商场招商,有了高端品牌撑场,中低端品牌才能跟着沾光。数据不会说谎:“七鲜小厨”入驻后,美团外卖“品质餐”搜索量涨了23%,连带“浣熊食堂”销量都多了15%。
淘宝闪购更需要这场合作。阿里喊了三年“即时零售”,可用户提到淘宝还是“等快递”,京东的“30分钟送达”能力正好给淘宝贴标签。京东的冷链物流能让青菜从采摘到下锅不超过4小时,淘宝的配送网络能把这份新鲜送到3公里外——一个有“现制”的底气,一个有“快送”的野心,撞在一起就成了“淘宝闪购30分钟现炒”的新招牌。更妙的是互补:京东跟中粮、益海嘉里直采,猪肉比市场价低12%,美团淘宝开放红包体系,用户实付价再降5元,供应链优势+流量杠杆,把“便宜又好”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三、范式转移:从“零和博弈”到“生态共生”这场合作最扎眼的,是它撕碎了互联网行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旧剧本。半年前,京东美团还在打补贴战:你送20元红包,我就免配送费;你推“9.9元套餐”,我就“买一送一”。结果呢?商家利润率从25%跌到8%,消费者吃了半年科技与狠活预制菜,平台亏了几十亿——刘强东说的“恶性补贴是多输”,就是这场混战的墓志铭。
现在的逻辑变了:与其抢存量,不如做增量。京东有供应链,但缺流量;美团淘宝有流量,但缺好货。与其互相堵门,不如开门做生意——京东把“七鲜小厨”的中央厨房变成共享工厂,美团淘宝把配送骑手变成共享运力,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吃更好的饭,这才是“把钱花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这种转变不是偶然:京东大药房早就进了美团,七鲜超市摆上了淘宝货架,连自营医美都在跨平台卖服务。当互联网巨头开始“拆墙”,流量不再是护城河,供应链、效率、品质才是——就像王兴说的“欢迎更多参与者共同创新”,不是客套话,是真的发现: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比抢一块小蛋糕体面多了。
四、终极受益者:从“有的吃”到“吃得好”的消费升级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变革藏在每天的午餐里。以前点外卖,要么选“20元预制菜”,要么付“50元现炒溢价”;现在打开美团淘宝京东,都能刷到“七鲜小厨”的辣椒小炒肉:京东端用会员券后22元,美团端免配送费25元,淘宝端0.8元配送23元——价格差不超过3元,却能看到机器人炒菜的实时监控,查到猪肉来自中粮、青菜采自当天。
更实在的是选择变多了。“七鲜小厨”不仅卖饭,还卖“七鲜咖啡”“现榨果汁”,美团补了咖啡满减,淘宝推了果汁套餐,消费者不用换平台,就能从早餐咖啡吃到晚餐炒菜。数据显示:三端同售后,用户平均点餐时长从8分钟降到5分钟,复购率提升18%——不是人变懒了,是平台终于把“方便”“便宜”“放心”这三个需求捏合到了一起。
往深了看,这场合作正在重塑外卖行业的底线。京东的“无预制菜”标准通过跨平台运营成了行业参照:炒菜机器人温度误差不超过2℃,食材储存不超过48小时,连油盐酱醋都要扫码溯源。当美团淘宝都开始要求商家公示“是否现制”,当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可溯源餐品”,整个行业不得不跟着升级——就像当年外卖平台普及“阳光厨房”,这次轮到“现制革命”了。
从“规模战争”到“价值战争”的行业觉醒京东外卖跨平台卖爆的故事,本质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场“成人礼”。过去十年,互联网的逻辑是“跑马圈地”:流量要垄断,对手要打死,规模要第一。可当流量见顶、用户变精、资本冷静,靠补贴和壁垒撑起来的“大”,终究会被“价值”戳破——京东的重资产需要规模摊薄成本,美团的流量需要优质供给变现,淘宝的即时零售需要标杆案例,消费者需要更体面的日常吃饭,这些需求撞在一起,就有了这场“握手言和”。
现在再看“七鲜小厨”的万店计划,就懂了它的底气:不是靠京东自己的流量,而是靠美团淘宝的生态;不是靠烧钱补贴,而是靠供应链赚钱。当京东的机器人在中央厨房炒菜,美团的骑手在街道穿梭,淘宝的用户在手机下单,他们不再是对手,而是“现制外卖”这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有人负责把菜炒好,有人负责把菜送好,有人负责把菜卖好,最后让消费者吃得好。
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就藏在那个0.8元的配送费里:它不是平台的施舍,而是效率的胜利;不是巨头的妥协,而是理性的回归。当外卖行业终于从“谁比谁狠”变成“谁比谁好”,受益的不只是3亿吃饭的人,更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原来不打不骂,也能把生意做明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