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担心的发生了!印度称霹雳
今年5月,巴基斯坦空军的机群已经贴着云层悄悄移动,歼-10CE和“枭龙”Block3混编的队伍里,每架战机都挂载着霹雳-15E远程空空导弹,而指挥它们的预警机,早已把印度空军的动向摸得一清二楚,这场空战打得出人意料地快。巴基斯坦这边没费多少力气,就击落了印度七架战机,其中还包括四架印度一直当成“宝贝”的法制“阵风”。
后来有印度飞行员接受采访时说,当时雷达告警器一点儿声音都没有,直到导弹破片刮到机身,才听见那声迟到的警报,说实话,这种“静默挨打”的滋味,怕是只有他们自己最有体会。
空战结束后,印度的搜救队在旁遮普邦霍希亚尔普尔县的麦田里,找到了几枚霹雳-15E的残骸,其中一枚运气好,燃料烧完了,战斗部也没爆,尾部和发动机段还相对完整。
印度媒体一看到这个,立马喊出“白捡中国顶级导弹”的说法。
本来我以为这残骸真能让印度捡到多大便宜,后来翻了翻现场照片才发现,核心的导引头和战斗部早就炸碎了,剩下的不过是尾舱、舵面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部件,哪算什么“完整导弹”?
残骸刚找到不到48小时,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就派了C-130运输机,把它空运到海得拉巴的“导弹研发综合体”。
他们还特意请了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技术人员,甚至拉上美日联合实验室一起分析,那阵仗,仿佛这残骸里藏着能让印度导弹技术飞跃的“金钥匙”。
没多久,DRDO就拿出了一份《霹雳-15E技术逆向评估报告》,里面说这导弹有三大技术远超印度现有水平。
第一个是微型AESA导引头,用了氮化镓芯片,探测距离比印度自己的“阿斯特拉-MK1”翻了一倍还多,抗干扰能力也强。
第二个是双脉冲推进剂,能量密度高,能让导弹飞到5马赫以上,射程还能稳住200公里级;第三个是抗电子干扰架构,就算面对“阵风”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也能锁定目标。
这些“技术亮点”听着厉害,印度想真的学到手,难度可不是一般大。首先残骸本身就不完整,导引头的核心模块都碎了,他们顶多能从残留的推进剂里猜一猜配方,想复刻整套技术,根本不现实。
再看印度的工业底子,现在连12英寸的GaN晶圆都造不出来,导弹装配线的精度也差得远,中国霹雳-15的生产线误差能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印度那边却还停留在0.05毫米,就这水平,就算画得出图纸,也造不出合格的零件,更别说印度军工还有不少“黑历史”。
2019年他们就拿到过美制AIM-120C-5的残骸,结果五年过去了,连主动雷达制导的瓶颈都没突破;俄制T-90S坦克想做到63%的本土化,喊了十年也没实现。
“阿斯特拉-MK1”更夸张,研发了22年,良品率才60%,72%的精密零件都得靠进口,如此看来,DRDO想靠这堆残骸突破技术,怕是有点异想天开,还有个有意思的点,日本和美国这次特别积极。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人盯着残骸的数据链加密算法,明显是想搞明白中国空军“A射B导”的协同机制。
美国则借着“印太战略合作基金”的名义,给DRDO送了高精度的工业CT和电磁扫描仪,其实就是想摸清楚霹雳-15E的射频特征,为以后的空中对峙攒数据。
印度倒是觉得这是“双赢”,既能拿美日的技术支持,又能在对华博弈里多些筹码,可他们没想想,自己会不会变成别人的“技术探子”?
一开始我还觉得,印度对这残骸的热情或许能逼出点技术进步,后来越看越明白,现代军工拼的不是“捡零件”,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实力。
霹雳-15E本身还是外贸型号,中国自用的霹雳-17射程都超过400公里了,就算印度真能仿出点东西,也早落后了。
如此看来,印度与其把精力放在“拆解残骸”上,不如好好补补基础工业的短板,基础教育要跟上,精密制造的技术要突破,科研生态也得完善。
不然的话,下次再发生空战,他们捡到的可能就不只是导弹残骸,而是更多“阵风”的碎片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