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0 19:17

依赖AI的代价藏不住了!大脑认知活动减弱,人类智商在倒退?


从让人上瘾的短视频到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科技每一次飞跃似乎都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记忆习惯和思考模式。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活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AI设备,这些技术本意是让生活更便捷,帮助人类突破自身局限,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察觉,自己好像变得越来越“懒”了,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连独立思考都变得有些吃力。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科技在赋能的同时,是否也在无形中削弱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大脑的“静默危机”近年来,不少研究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活动的直接影响,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实验邀请了数十名高校学生,分别在不同情境下完成写作任务:一部分人完全靠自己,一部分人可以上网搜索,另一部分则直接使用Chat GPT生成内容。
结果令人惊讶,越是依赖外部工具的人,大脑活跃度越低,使用AI完成文章的学生,大脑中负责专注、逻辑组织和创造力的区域几乎“没什么动静”,而且他们在任务结束后几乎回忆不起自己写了什么,仿佛那些内容从未经过大脑处理。

人脑天生喜欢走捷径,而技术恰好提供了“无摩擦”的体验,不需要费力记忆,不需要反复推敲,一切似乎都变得轻松起来,但学习本身是需要“摩擦力”的。就像锻炼身体一样,如果长期不主动思考,大脑的某些功能就会逐渐退化。
不过,这并不代表AI本身是坏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果我们把AI当作“外接大脑”,把所有思考任务都外包出去,那真正受损的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这种影响在教育领域是否更加明显呢?



教育现场的AI依赖教育是最早广泛应用AI的领域之一,据一项英国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大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其中近两成学生用AI完成全部或部分作业。
表面上看,作业质量可能不差,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内容?还是只是充当了“复制粘贴”的中介?
技术的初衷是减轻负担,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阻碍深层知识的积累,能用谷歌搜到答案,不代表你真正掌握了知识。

真正的知识让我们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而过度依赖AI,可能让人失去这种判断力,尤其当网络信息真假混杂,AI还可能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幻觉内容”,如果缺乏基础认知,年轻人很容易被误导。
不过,AI并非教育中的“反派”,它在个性化学习、资源普及方面仍有巨大潜力。



人机协作的未来尽管存在隐忧,但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在医疗方面,AI帮助医生更早发现癌症迹象,加速新药研发,在科研中,它能处理海量数据,协助科学家突破难题。
正如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AI也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人类如何驾驭它,历史上,人们曾担心文字会让人变懒、记忆力下降,但事实上,文字让知识得以保存和传播,推动了整个文明的进步。

今天,我们同样可以主动选择与AI建立健康的关系,把AI当作“助理”而非“替代”,让它处理重复性工作,而人类专注于创意、决策和情感交流。
许多企业和学校也开始重视AI素养培训,教导学生和员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避免陷入“思维惰性”,AI可以帮我们制造更亮的蜡烛,但发明电灯泡仍需人类的批判性思维。



人工智能无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它既可能让我们在舒适区中逐渐丧失思考能力,也能在合理使用下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保持自觉与主动,不放弃独立思考,不停止学习与质疑。
未来,人机协作将成为常态,而人类独有的创造力、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才是我们不可替代的财富。让我们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不忘锻炼自己的大脑,做一个既会使用工具,又不被工具定义的聪明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依赖AI的代价藏不住了!大脑认知活动减弱,人类智商在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