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1 00:57

联合国“破产”,谁之过?

联合国的钱包瘪了,不是小问题。2026年的预算被迫削掉15%,差不多2700人要打包走人,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得直白:要是会员国继续“装聋作哑”,联合国就真得关门大吉了。

这个曾经代表全球共识、维护和平的国际舞台,如今差点连电费都交不起。问题的症结是不但缺钱,还有谁欠了钱,欠得理直气壮。
翻开账本,美国一口气拖欠了超30亿美元,成了压垮系统的那根稻草。这场“财政风暴”背后,其实藏着一场更大的博弈:是全球合作的退潮,还是大国责任的逃逸?
欠费黑洞:谁掏空了联合国的钱袋子?

账面上看,是财政危机;骨子里,是信誉危机。联合国的财政制度其实并不复杂:成员国按经济实力分摊会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理应扛起22%的预算份额。但如今,恰恰是这位“最大股东”,欠得最多、最久。
截至2025年10月,美国累计拖欠联合国会费和维和经费超过30亿美元,是唯一一个长期拖欠的常任理事国。2025年一年就少给了8.2亿。而与此同时,全球141个成员国都按时交了钱。别人在撑着系统运转,美国却在“躺着不付账”。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白宫直接宣布暂停向联合国多数机构付款。结果就是人道项目“断粮”,像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预算直接砍掉四成。美国还退了《巴黎协定》、世卫组织,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钱也不给了。
这种操作,对联合国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会费分摊机制讲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重”,但美国用行动告诉世界,它看重的只是控制权。当国际组织成了可以随时插电拔线的“工具箱”,多边合作的基础也就变得岌岌可危。

政治算盘:美国为何要欠钱?美国欠钱不给不是没钱。那它为什么选择欠?答案藏在白宫的算盘里。
特朗普打出的旗号是“为美国纳税人省钱”,这种说法在美国国内确实有市场,尤其在民粹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削减联合国预算成了一种政治表演。可表面是节流,实质是施压。拿钱做筹码,美国想要的是联合国“听话”。

比如,在气候议题上,美国希望联合国少说两句;在人权问题上,也不想看到太多“干涉”的声音。于是,冻结对联合国难民署的捐款,目的是逼中东政策靠向美国利益。甚至退出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让50万加沙难民陷入断粮危机,也被当成了一张“谈判牌”。
这种做法,不仅影响联合国的中立性,更撕裂了多边合作的底线。当一个国家能用“不给钱”来换“话语权”,那还谈什么公平?

更深一层,美国早已不满足于“带头大哥”的位置,它想做的是“导演”。从AUKUS到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正忙着另起炉灶,搞“小圈子联盟”,绕过联合国,打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新秩序。换句话说,联合国的财政危机,不过是大国战略的副产品。
生存压力:联合国还能挺多久?钱少了,人走了,项目停了。联合国不是一家公司,但如今的问题,却像极了企业破产前的征兆。从2026年预算看,削减15%已成定局,维和部队换防延迟,调停资源缩水,对冲突地区的干预能力严重下滑。

发展领域同样难逃影响。儿童基金会的疫苗项目覆盖人口一下少了1.2亿,联合国为2030年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缺口越拉越大。眼看着一个本该“为全球打补丁”的组织,如今却连“针线包”都快没了。
各国也在想办法。中国、德国出面倡议建立“紧急储备基金”,试图为联合国“输血”,但要补上美国留下的空洞,谈何容易。欧盟甚至提议改革会费机制,加入“恶意欠费惩罚条款”,可一听这话,美国立马跳脚反对。

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联合国可能不得不向企业募捐,甚至依赖区域合作维持运营。但这样下去,全球治理只会更加碎片化。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警告不无道理:“多边体系一旦崩塌,人类的共同挑战,将无人协调。”
如今联合国不只是缺钱,还缺信任、缺担当。美国欠下的,不只是账单,更是信用。
谁在买单,谁在拆台?

联合国“破产”的新闻听着荒唐,却真实得令人无奈。表面上,这是会费没到账,实际是全球治理在失灵。当一个被寄托和平与发展的组织,为了几亿美元捉襟见肘;当最该承担责任的大国,开始以“欠钱”作为谈判工具;当公平、合作、共识,被逐步压缩成“你听我的”,联合国的危机,远不止财政层面。
联合国不是完美的,但它是目前唯一一个能坐下197个国家谈事的平台。一旦这个平台被“拆了东墙补西墙”拖垮,世界将回到各自为战的老路。正如一位非洲代表在预算会上说的那句话:“不能再让欠钱的人定规矩。”

当责任变成负担,当规则可以讨价还价,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联合国的“破产”,该问的不只是“谁没交钱”,更该想清楚:这个世界,还能不能有一个说话算数的共同舞台?
联合国的危机,是信任体系的塌陷。美国欠下的,不只是钱,更是规则和秩序的底线。当全球最强的国家选择“拖延付款”,多边主义的根基也随之动摇。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世界还想不想一起走。
信息来源:面临“破产”? 联合国准备大裁员——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2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联合国“破产”,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