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等多地天空现密集鸟群,网友担心是灾害预兆,当地称未收到相关预警,专家解读
近日,河北、河南、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天空陆续出现密集鸟群过境的景象,相关画面通过网友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既引发对自然景观的惊叹,也催生了关于环境变化的讨论。从目前多方反馈来看,这一现象与季节性自然规律密切相关,并未指向灾害预警信号。事件现场:多地同步出现的 “空中鸟潮”
河北张家口的市民是最早记录下这一景象的群体之一。10 月 18 日傍晚,当地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城市西北部的天空中,成片鸟群呈不规则阵型移动,翅膀反射的夕阳光线形成细碎的光斑,它们掠过清水河的河面时,部分鸟类短暂低空盘旋,激起细小的涟漪后又迅速汇入群体。视频定位显示,类似场景在张家口市区、蔚县以及山西大同的多个乡镇同步出现,鸟群颜色偏深,体型中等,结合飞行姿态与栖息偏好,有观鸟爱好者初步判断疑似乌鸦。
河南焦作的街头则在次日下午出现相似画面。当地市民拍摄的素材中,下午 5 时 30 分左右,数百只鸟类围绕主干道旁的行道树盘旋,时而落在电线上形成黑色的 “线条”,时而集体起飞遮挡部分天空。有商铺店主表示,这种情况连续两天出现,“每天差不多这个点就飞来,不像平时零散的几只,密密麻麻的看着很壮观”。
四川成都的鸟群景象则发生在城郊区域。网友上传的视频显示,鸟群在农田与村落之间的上空移动,飞行轨迹随气流轻微波动,路过成片的香樟树林时,有小股群体短暂停留,随后重新汇入主群继续飞行。当地村民称,每年秋天都能看到类似场景,但今年集群的规模似乎比往年更大。
这些视频中,鸟群的共性特征十分明显:集群规模均达到数千只以上,飞行时保持紧密协作,遇建筑物或地形障碍时能快速调整阵型,整体移动方向多为由北向南,与秋季候鸟迁徙的常规路线一致。
网络热议:迁徙常态与灾害担忧的分歧
密集鸟群的画面在网络上引发的讨论呈现两种鲜明倾向。认同 “正常迁徙” 的网友多来自北方地区,河北张家口的网友留言称,“每年十月中下旬都这样,小时候就见大雁排队飞,现在生态好了,鸟群看着更密了”,并附上往年同期拍摄的相似视频作为对比。山西大同的观鸟爱好者则在评论区科普,“这是典型的秋季南迁景象,北方降温后,候鸟就会组团往温暖的南方去,乌鸦这类留鸟也会集群觅食”。
担忧 “灾害预兆” 的声音则更多源于对自然异常现象的警惕。有网友列举 “动物异常与灾害关联” 的过往说法,猜测鸟群密集出现可能与地质活动或极端天气有关。这类言论在短时间内获得不少关注,甚至有部分地区的网友开始分享本地的 “异常现象”,引发小规模的讨论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讨论升级,不少专业领域的网友主动参与解读。一位来自林业系统的网友发布长文,结合鸟类习性分析:“秋季集群要么是迁徙需要,要么是食物集中,前者看路线,后者看植被,这两点在当前季节都有明确的自然依据。” 该言论获得数千次转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公众的焦虑情绪。
官方回应:无预警信号下的经验判断
网络上的讨论持续升温时,潇湘晨报记者于 10 月 19 日陆续拨通了多地应急管理部门的电话,就鸟群现象与灾害预警问题进行核实。
张家口市应急局的工作人员在接听电话时表示,当前全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运行正常,“地震、极端降水等各类预警信号都没有发布,系统数据也没有出现异常波动”。对于鸟群的具体种类和成因,该工作人员坦言并不掌握详细情况,“这不属于我们的监测范畴,可能需要咨询林业或野生动物保护部门”。
河北蔚县应急局的回应则更具针对性。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提及本地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秋天都能见到候鸟迁徙,大雁、灰鹤这些鸟都是成群结队的,最多的时候能看到上千只一起飞。” 他强调,目前局里未收到任何与鸟群相关的异常报告,“要是真有灾害预警,肯定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
河南、四川两地的应急管理部门随后也通过官方渠道回应,明确表示辖区内未监测到地质或气象灾害的异常征兆,提醒公众关注权威信息,避免不实猜测。焦作市地震局更是直接指出,乌鸦盘旋等鸟类活动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目前监测数据一切正常”。
这些回应与张家口近年来的生态变化形成呼应。作为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当地通过桑干河、闪电河等流域的生态治理,已成为每年 50 万只以上候鸟的经停地,秋季鸟群密集过境早已是生态改善的直观体现。
专家解读:集群现象的科学逻辑
10 月 19 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牛艳东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专业解读。在看过网友发布的多条视频后,他表示受限于画面清晰度,无法准确辨识鸟类种类,但类似的集群现象在南方地区极为常见。“我们在湖南每年都会观察到大量鸟类集群,这是正常的自然行为,不是什么灾害的预兆。”
牛艳东进一步解释,鸟类集群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迁徙需求与食物吸引。从迁徙角度看,秋季北方气温下降,候鸟为寻找适宜的越冬环境,会自发组成大群南迁,“集群飞行能减少空气阻力,还能降低被天敌攻击的概率,是进化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他以长沙为例,每年 11 月香樟树果子成熟时,以果实为食的丝光椋鸟就会形成成千上万的集群,“在绿化好的小区、公园都能看到,它们吃完果实后会集体飞往夜栖树休息”。
关于丝光椋鸟的集群特性,鸟类学资料显示,这种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的鸟类,在越冬期会形成大规模群体,最多时可达数千只。它们的杂食性习性使其既依赖植物果实,也捕食农业害虫,集群觅食能提高觅食效率,而夜栖时的密集聚集则能通过群体温度抵御寒意。
郑州师范学院教授、河南省鸟类学会理事长李长看的解读则更聚焦于 “灾害关联” 的疑问。他指出,从科学研究来看,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鸟类集群与地震等地质灾害存在直接联系。“树栖鸟类对地球磁场变化和地震波的感应比穴居动物迟钝得多,像乌鸦这类鸟类,傍晚盘旋更可能是归巢前的正常活动。” 他举例说明,2023 年四川成都、江苏宿迁等地曾出现类似鸟群聚集,事后均未发生地震等灾害。
生态背景:鸟类集群背后的环境改善信号
多地鸟群密集出现的现象,从侧面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在河北张家口,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经过综合治理后,已从曾经的断流河变成候鸟乐园,今年春季在此停歇的候鸟数量突破 13 万只,创下 20 余年新高,黑鹳、白头鹤等珍稀鸟类也频频现身。当地观鸟爱好者张跃文有着 40 年的观测经验,他发现近年鸟群不仅数量增多,停留时间也明显延长,“清水河两岸的植被恢复后,鱼虾多了,候鸟有了充足的食物补给”。
类似的变化也出现在其他地区。四川成都二环路内的百余处 “夜栖树” 成为鸟类聚集的固定场所,这些靠近路灯或河流的树木,因食物充足、环境安全,每年秋冬都会吸引大量椋鸟、麻雀前来栖息。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教授曾指出,鸟类活动范围向城市靠近,本质上是生态环境改善的直接证明,“只有当栖息地和食物源得到保障,鸟类才会主动贴近人类活动区域”。
10 月 18 日,苏州监测到的 “千猛日” 现象更具参考意义。当地渔洋山一天内记录到 1974 只猛禽过境,其中灰脸鵟鹰达 1935 只,创下历史纪录。监测志愿者表示,东南风的助力与生态环境的优化,共同促成了这场迁徙盛宴,“连续两天过境猛禽数量破千,这在往年是很难想象的”。这种大规模迁徙现象与河北、河南等地的鸟群遥相呼应,共同构成秋季鸟类迁徙的壮观图景。
此时的张家口沽源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已经为南迁候鸟准备好充足的补给水源,水面上偶尔有提前抵达的灰鹤俯身饮水,远处的天空中,又一批迁徙的鸟群正缓缓靠近。长沙的香樟树上,青涩的果实正逐渐饱满,等待着下月丝光椋鸟集群觅食的场景如期而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