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地专家聚中山共探AI+教育:搭平台、编教材破解职教落地难题
10月17日,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迎来一场跨区域教育盛会 ——“人工智能+通识/专业教育六地教学研讨暨人工智能+新形态教材开发”活动在此举行。来自深圳、广州、中山、佛山、东莞、珠海六地的教研员、职教名师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政策为纲、以实践为基,为中职AI教育落地探路。活动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与“人工智能+”行动部署,开场便形成政策到实践的清晰脉络。中山中专党委书记龙卫平细数学校AI教育探索,中山市职教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可淳分享区域实践样本,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黄轩则从全省布局明确研讨价值,三级视角构建起AI教育推进的逻辑闭环。
两大平台的同步启动成为现场焦点。“粤人工智能+名教师(名匠)工作室联盟”首批吸纳12个工作室,广州张燕燕、冯敬益等名师工作室领衔加盟,13位代表共同启动联盟,剑指跨区域教学成果共享。与此同时,“广东省中职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揭牌,龙卫平、黄轩等共同见证这一 “线上教研家园”诞生,现场扫码入群的互动环节,让跨时空协作即刻落地。
前沿思想与实践案例的碰撞更显干货满满。华南师范大学蒋运承教授解析多模态大模型的教育应用潜力,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聂哲教授分享生成式AI课程建设经验,为理论探索锚定方向。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张燕燕提出“通识・融合・生成”三维教学新范式,电子工业出版社罗美娜解读国家规划教材标准,而广东方杨科技的教学平台、荔峰科技的人机协同演示、金山办公的WPS AI课程实践,则展现了技术赋能教学的鲜活样本。
下午的教材研讨直击行业痛点。针对AI技术迭代快、教材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7本拟编教材成为讨论核心。从《人工智能通识课基础教程(AIGC版・微课版)》到《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与会者围绕内容模块、更新机制建言献策,最终明确编写“路线图”与“时间表”,力求打造贴合中职教学实际的精品教材。
此次活动既是广东职教响应AI人才培养需求的具体行动,更以“平台共建 + 教材共编 + 跨区协作”模式,为大湾区AI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 “中山样本”。正如黄轩所言,唯有打通政策、教学与产业的壁垒,才能让AI真正成为职教提质的“加速器”。
撰文:曾晓帆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