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32亿收购案遇阻!芯片巨头海外遇袭,国产转身芯片获突破
前言:10月中旬的半导体圈,一则来自荷兰的公告让整个行业炸开了锅。闻泰科技2018年花332亿买下的安世半导体,突然被荷兰政府一纸命令“冻结”控制权,中方高管被停职、股份遭托管,这场毫无征兆的“控制权劫持”,不仅让一家中国企业陷入危机,更把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深层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围猎一场“闪电战”式的控制权抢夺事情要从9月底的一纸命令说起。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给安世半导体下了道部长令,要求这家企业全球30个主体,不管是资产、知识产权,还是业务和人员,全都不能动,而且这禁令一管就是一年。
谁都没料到,第二天更狠的来了。安世半导体的荷兰籍高管直接跑到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申请对公司调查并采取临时措施。
更让人意外的是,法庭连庭审都没开,当场就暂停了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执行董事职务,还把裕成控股持有的安世股份交给了独立第三方托管。
要知道,裕成控股是闻泰科技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安世半导体唯一的控股股东。这一连串操作下来,闻泰科技直接从“母公司”变成了“旁观者”,一夜之间丧失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
要知道,2018年闻泰科技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ODM厂商,砸下332亿收购安世半导体,可不是一时冲动。
安世半导体是从恩智浦剥离出来的行业老兵,专门做半导体功率器件、模拟芯片,还能自己搞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这笔收购让闻泰科技直接踏入了半导体核心领域。
这些年在中方资本的支持下,安世半导体的发展肉眼可见地变好。到2024年10月,公司已经还清了所有前期债务,业务规模越做越大。
闻泰科技也跟着调整方向,慢慢剥离原来的ODM业务,把重心全放到半导体上。2025年半年报里写得很清楚,光半导体业务就实现了78.25亿元的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三成还多。
谁能想到,眼看要迎来收获期,控制权却突然被“抢”了。美国“穿透规则”才是幕后推手这场风波看起来是荷兰政府出手,其实背后藏着美国的影子。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就被美国商务部列入了“实体清单”,这已经是个信号。
到了2025年9月29日,美国又抛出了一个《扩大最终用户管制范围以涵盖特定清单上实体的关联主体》的临时最终规则,也就是大家说的“穿透规则”。
危害全球这个规则的意思很简单:只要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控制了其他企业超过50%的股份,那这些被控制的企业,也要面临和实体清单公司一样的限制。
这一下就把安世半导体卷了进来,作为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安世自然被划进了管制范围。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10月16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很明白,荷兰这次对安世半导体的行动,就是美方利用“穿透规则”打压中国企业的明证。
中国外交部也多次强调,反对把经贸问题政治化,但现实是,这种“连带打击”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安世半导体的客户们最先慌了。10月10日,不少汽车制造商和他们的供应商都收到了安世的通知,说因为这些突发情况,没办法保证芯片供应了。
10月16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直接发公告警告:要是安世的芯片供应中断问题不能马上解决,欧洲汽车制造业可能会受到严重干扰。
要知道,汽车芯片是安世的重要业务之一,一旦断供,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停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员工“自救”:我们只听中方指令面对荷兰总部的一系列操作,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员工没坐以待毙。
10月18日,一份由安世全体中国员工发出的《致客户通知书》被曝光,里面提到一个让人愤怒的细节:荷兰总部已经通知,不再支付中国员工的薪酬,还把他们的公司系统权限全断了。
但荷兰总部的强硬,反而让中国团队更团结。10月19日,安世中国直接发了公告,给所有员工吃了颗定心丸:大家继续按安世国内公司的工作指示干活,要是有其他没经过国内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完全有权拒绝。
公告里还明确说了,安世中国是独立运营的中国企业,员工只需要听从中方法定代表人的指令,薪资由国内公司照常发放。
这相当于安世中国和试图接管它的荷兰总部做了“战略切割”,走上了靠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独立自救”之路。
中国芯片领域突破巨大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中国本身就是半导体的大市场,而且这些年国内供应链越来越完善,就算和总部断了联系,安世中国也有能力继续运营。
毕竟,员工在、技术在、市场在,这才是企业最核心的底气。海外并购的教训:自主可控才是唯一出路这场安世半导体控制权风波,给所有想通过海外并购发展的中国科技企业,上了沉重的一课。
这些年,不少中国企业想通过收购海外优质资产,快速获取技术和市场,但安世的例子证明,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海外并购随时可能“踩坑”。
你花真金白银买了企业,也投入资源帮它发展,但人家一句“规则调整”,就能让你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这种“在别人的规则下玩游戏”的风险,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就像这次,美国一个“穿透规则”,荷兰政府就跟着行动,最后受伤的还是企业。
反过来看,中国科研界近期的两个突破,或许能给半导体行业指明方向。
10月13日,北京大学孙仲团队在《自然・电子学》发表论文,他们搞出的基于阻变存储器的模拟矩阵计算芯片,第一次实现了精度能和数字计算媲美的模拟计算系统,把传统模拟计算的精度提升了五个数量级。
测试显示,同样精度下,这个方案的吞吐量比现在最先进的GPU高1000倍,能效高100倍,这可是完全自主研发的技术,别人拿不走。
还有10月15日,清华大学方璐团队在《自然》发表的成果,他们研制出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
这款2厘米见方的芯片,能在400-1000纳米的宽光谱范围内,实现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和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快照光谱成像的分辨能力提升了两个数量级。
它解决了光谱成像系统分辨率、效率和集成度的难题,以后能用到机器智能、机载遥感这些领域。
这也是中国自主技术的突破。这两个例子说明,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全力以赴搞科技自主,构建自己的内生长链,虽然这条路难走,需要时间和投入,但却是唯一可靠的路。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虽然还在发酵,但它像一面镜子,让中国半导体产业看清了现实: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结语:现在,安世中国的“自救”还在继续,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也在悄然变化。这场控制权争夺战,或许会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转向自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毕竟,吃过一次亏,就更清楚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