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裔名将解析孙颖莎发球,听完后日本球员更不会接了!
日本权威乒乓球杂志《卓球王国》2025年12月刊罕见地以一位中国选手的发球动作为封面,并推出专题特辑,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何为好发球”,该刊特邀了丹羽孝希、吉鸟希、水谷隼、平野早矢香、仓岛洋介等日本乒坛名将及教练,共同探讨发球技术的奥秘;在众多专家中,一位特殊的华裔名将的分析尤为引人注目,他就是前中国国家队球员、汉城奥运会男双金牌得主韦晴光(现已改为日本名:伟关晴光),作为曾在两国乒坛都取得卓越成就的运动员,他的专业解析揭示了孙颖莎发球技术的精妙之处,却也无意中暴露了日本选手面对这一技术时的无奈韦晴光这个名字,对于老一辈中国乒乓球迷而言承载着一段辉煌记忆,出生于1962年广西南宁的他,职业生涯堪称传奇,1988年汉城奥运会,韦晴光与陈龙灿合作夺得乒乓球男双冠军,为中国乒乓球赢得了首枚奥运金牌,这位在23岁才入选国家队的“大器晚成”者,凭借顽强的毅力赢得了奥运冠军的荣耀;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韦晴光从中国国家队退役,并于1991年前往日本打球,1997年,他加入日本国籍,改名“伟关晴光”,此后不仅代表日本出战悉尼奥运会,还担任过日本乒乓球队教练,如今,这位有着中日两国乒坛丰富经验的老将,以其独特的双重视角,为我们解析了孙颖莎发球的奥秘
在《卓球王国》的特辑中,韦晴光特别分析讲解了孙颖莎的右侧下旋球,他指出,现代乒乓球运动员的发球优势正在减弱,原因包括乒乓球材质的改变导致旋转质量下降、拧拉技术流行以及TTR系统的应用等,韦晴光强调,孙颖莎的发球完美体现了“如何不让对手判断旋转,并顺畅地衔接第三板准备”的理念,从技术细节看,她的引拍动作极小,挥拍速度极快,击球后立刻转入假动作,这正是她的旋转难以判断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孙颖莎借助向上挥起球拍的假动作,流畅地转入了第三板进攻的准备姿态,韦晴光点出,即便发球本身的旋转强度不大,但凭借强力的第三板进攻和难以预判的变化向对手施压,从而相对地提升了发球的威力,这正是孙颖莎的独特风格;韦晴光还透露了中国乒乓球发出稳定低平发球的基本要领:“短球击球高度在肩,长球击球高度在腰”,而连拍图中显示,孙颖莎的击球几乎都在肩部的高度
孙颖莎的发球之所以难以应对,在于她将多个技术要素完美融合,她逼真的假动作、短发球与长发球触球瞬间的高度差异,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能让对手在接发球时产生宝贵的犹豫,赛场上的实战数据印证了韦晴光技术分析的准确性,2025年亚锦赛期间,孙颖莎的低抛发球成为其得分利器,数据显示,普通选手发球抛球高度在16-18厘米,而她在关键分时的发球却控制在14厘米左右,这种低抛策略让球体垂直速度提升至每秒8米,有效打乱了对手的预判节奏;那么效果如何呢?实战结果是面对日本选手时,这项技术的得分率达到67%;对战欧洲选手时,更是飙到82%,如此高的成功率,解释了为何日本乒协甚至计划三年内培养200名模仿此技术的青少年选手
孙颖莎的发球技术如今已成为国际乒坛的研究样本,国际乒联的数据库中,她的发球数据占比高达37%,成了算法优化的核心参数,日本杂志《卓球王国》过去曾用10张图拆解张继科的发球,如今又专刊分析孙颖莎,其专业价值已获权威媒体背书,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孙颖莎是国乒本周期内唯一在三大赛(世锦赛、奥运会、世界杯)全程未被鹰眼系统判罚发球违规的运动员,其技术规范性得到了科技手段的验证,在全球乒乓球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孙颖莎依然能够凭借其发球技术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天赋,更是因为她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韦晴光作为经历过中日两国高水平训练的资深运动员,他的分析无疑具有特殊的权威性;韦晴光的专业解析本意是帮助日本选手理解孙颖莎的发球奥秘,但听完这位奥运冠军的精妙分析后,日本球员们可能更加困惑,知道子弹如何旋转,并不代表就能接住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