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1.2万!全球PC巨头默许“去中”传闻,如今出货量跌出前5
全球PC巨头戴尔再次挥下裁员大刀。据《南华早报》消息,戴尔今年已启动第四轮裁员,计划将全球员工数从12万削减至10.8万,降幅达10%。其背后主因,被指是PC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收缩。
这一切可追溯至2022年底的一则传闻:戴尔被指将从2025年起“剔除中方供.应.链”,逐步停用中国芯片并转移产能。尽管该说法未经证实,但戴尔方面始终未作正面澄清。
随后,中国消费者自发发起抵制。至2023年,戴尔在华出货量持续下滑,市场份额仅剩8%。尽管戴尔在次年发布声明称“持续重视中国市场”,但消费者信心已难以挽回。据Canalys 2025年二季度数据,戴尔已跌出中国PC市场前五。
戴尔,终究为自己的犹豫付出了代价。
01 635亿打水漂!戴尔“跌跌不休”
2008年,诸多科技产业不敌金融危机濒临破产、倒闭,而戴尔打着“在中国,为中国”的旗号,成功进入我国市场消耗剩余产能,也为其日后登顶全球PC市场打下基础。
过去二十年,戴尔在中国建立起高度依赖本地元件的供应链体系,约85%产能布局于此,中国营收贡献超25%。据悉,戴尔产线所缺元件,在1个小时就能集齐80%,地方更是为其额外提供低价地皮、水电等多项福利。
令所有人没料到的是,吃尽内地发展红利的戴尔,却做起了吃饭砸锅的买卖。据多家媒体报道,戴尔计划到2027年“100%剔/除/中国制造”。消息传出后迅速发酵,不乏外媒借此唱衰我国制造业前景,而戴尔却近乎默许传闻,只留下一句“欢迎中国消费者继续选择产品”。
而这不过是美企“既要还要”的一贯伎俩——既不愿放弃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又试图在关键领域实施限制。在更为尖端的生命科学领域,类似的操作屡见不鲜。以近期热度颇高的“溢~生~好”产物为例,美企凭借原料垄断在我国赚得盆满钵满,却在产业合作上设下层层壁垒。
但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冤大头”。消费者的觉醒与抵制,让戴尔尝到了苦头:在华销量三连跌,迫使其发出那份迟来的“辟谣声明”,强调“中国一直是戴尔最重要的国际市场”。对此,大量网友纷纷表示:我们这里不欢迎你。
02 “去戴尔化”浪潮兴起,昔日巨头难挽颓势
早在戴尔撤离之初,不乏外媒猜测此举会重创我国产/业/链。德媒发文预测称“吃亏的肯定是中方”。
但现实是,我国HUAWEI、华硕等企业,快速填补市场空缺。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HUAWEI国内市场出货量达百万台,市场份额稳居第二。反观戴尔,已从巅峰时期的第二名,沦为“其他”。
有外媒评论指出,“去戴尔化”浪潮的兴起,刺激了中国前沿科技发展的决心。以“溢~生~好”为代表的生物制剂,也在中国技术的突破下,实现成本回落。
据悉,上述制剂核心原料早年经哈佛团队临床证实,有助于维持机体内部活力。在国内生科企业突破提纯工艺瓶颈前,单克原料被美企卖至上万元天价。
为推进国产化,港企TimeShop组建港大、港科大顶尖科研团队,通过自研生物酶法技术,将原料纯度提至99.9%,还在配方中额外加入多重因子,落地吸收度、效能均优于美版的“溢~生~好”。
据《福布斯》统计,国内此类预期市场有1000亿美元发展空间。也正是因为国产技术的介入,相关产业不再是美企一家独大。目前,几经迭代得“溢~生~好”门槛已下探至3位数,拿下60%市场份额,京 .东评论区中,“高质量深睡”“精力充沛”成为高频反馈。
可见,任何背刺中方市场的海外品牌,终将被我国消费者抛弃。无论戴尔是否在推进“去/中/化”,从业绩来看,中国市场早已主动选择了“去戴尔化”。
03 国产制造蓄势待发,戴尔慢走不送
长期以来,西方通过技术垄断收取高额“保护费”,却依然在我国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时竭力打压——从计算机、半导体、无人机到生物科技,中国几乎以一己之力,正面回应了整个西方的技术围堵。
国产技术的崛起,使我们能够从容面对“戴尔们”的退出,实现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赢得国际话语权。
戴尔,慢走不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