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翻版?AI泡沫破了,隐患已现,科技会留下什么?
最近华尔街那帮人聊得最欢的不是AI多厉害,而是这东西怕不是要爆雷了。我不是说AI不能提升生产力,它的长期回报说不定比现在炒得还重要,但问题摆这儿了,过去三年AI撑着标普500指数差不多75%的涨幅,今年一年就砸进去几千亿美元。
这造福无数的AI,到底有没有泡沫?要是有,啥时候破?会不会把美股带崩,甚至搞出新一轮经济危机?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资本市场这颗潜在的“AI雷”。
光说现在的疯狂还不够,得看看以前的例子,才知道这泡沫到底有多像。
OpenAI前核心团队有个A同学,去年写了篇165页的文章,在行业里挺有分量。
他把现在的AI大爆发,跟19世纪英国的铁路狂热、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放一块儿比,越看越觉得像。
先说英国铁路那事儿,1825年第一条蒸汽火车铁路通了,过了十几年到40年代,突然就火得一塌糊涂。
英国各地都忙着修铁路,觉得要迎来交通新时代了。
从1843年开始,两年时间铁路股就翻倍,最疯狂的时候,英国一年在铁路上的投资能占到当年GDP的7%,那阵仗,跟现在AI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再看互联网,60年代开始搞技术铺垫,1993年出了个Mosaic浏览器,大家才看到互联网的曙光,接着就井喷了。
不光有了最早的电商、搜索这些服务,电信公司还拼命铺光缆、搞宽带。
从1995年到2001年,光互联网基础设施就投了近5000亿美元。
现在的AI呢?跟这俩时期太像了。
首先大家都觉得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能跟蒸汽机、互联网那样,把生产力彻底更迭代。
其次,为了这个技术转型,基础设施投入也到了疯狂的地步。
就说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这四大科技厂,今年在AI上的投入就到了3640亿美元。
风投更疯,今年砸在AI初创公司上的钱快2000亿美元了。
更离谱的是估值,短短一年,前十的AI初创公司估值总共涨了1万亿美元。
有个团队才6个人,连产品都没有,估值居然能拉到200亿美元。
我本来想觉得这钱花得值,但后来发现,好多钱都砸去建数据中心了。
OpenAI牵头搞了个Stargate项目,就是个数据中心,要花5000亿美元,而OpenAI自己现在估值也才5000亿美元,你说这钱是不是都往一个地方堆?除了它,亚马逊、微软这些巨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数据中心项目在建。
这里面还得提英伟达,现在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也是AI热潮里的大赢家。
它承诺给OpenAI投最多1000亿美元,还参与微软这些人的数据中心项目。
有意思的是,它投出去的钱,好多最后又流回来买自己的芯片。
不管这算不算互相抬估值,更大的问题是,这么多数据中心,到底是真有需求,还是自己造出来的表面繁荣?
AI的“需求错位”:建了那么多数据中心,真有人用吗?不少专业机构说现在真的需要这么多数据中心。
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得投近7万亿美元建数据中心,才能跟得上需求。
德银更夸张,说要到2035年,美国数据中心的供电得是2024年的30倍,才能满足AI经济的增长。
但看看互联网泡沫那时候的教训,就有点慌。
当年那么多聪明人也算过账,创业者、投资人、甚至美国商务部的报告,都觉得网络流量会每100天翻一倍。
结果呢?曼哈顿下城区以前叫硅巷,就是因为互联网爆发时聚集了好多科技公司和电信公司。
可互联网泡沫一破,那些电信公司差不多都倒闭了,现在那地方成了谷歌的数据中心。
2002年的时候,只有10%的光缆在被用,剩下的全是闲置的“暗光缆”,上万亿的电信公司市值就这么没了,投资回报率是负的80多。
我不是说AI基础设施一定会重蹈覆辙,也不是说这些机构的预测不准。
但这么革命性的技术,崛起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未知。
比如训练AI的数据已经开始不够用了,算力需求的增长会不会突然降下来?AI训练的技术路线要是有新突破,会不会一下子改变算力需求?之前聊过的量子计算要是起来得快,会不会把整个计算硬件都给换了?这些问号,都让现在的疯狂显得有点悬。
除了需求跟不上,更头疼的是,投出去的钱啥时候能赚回来?咨询公司BanyandCompany说,到2030年AI行业得有2万亿美元的收益,才配得上现在这么大手笔的投资。
2万亿美元是啥概念?比现在美股最火的七家科技公司,亚马逊、苹果、谷歌、Meta、微软、英伟达、特斯拉,最近一年的收入加起来还多。
可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去年整个生成式AI行业的收入才450亿美元,连2万亿美元的零头都不够,也就2.27%。
六年时间要补剩下的97%多,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这目标也太大了。
就说OpenAI,今年上半年收入43亿美元,净亏损却有135亿美元。
它现在有8亿用户,可付费用户才5%。
全球一共才80多亿人,你说这用户增长空间还能有多大?
所以说,AI存在泡沫的可能性真不能排除,连OpenAI的CEO都表达过这种担心。
那既然这么多人担心,为啥大家还拼命砸钱?其实答案可能很简单,现在的科技巨头,不得不这么做。
巨头疯狂投AI,不是贪是怕成下一个柯达我这儿有个小比喻,现在的科技巨头就像几只小兔子,眼前的地上已经找不到胡萝卜了,只有跳过前面的峡谷,才能找到新的吃的。
不跳就是饿死,跳了可能摔死,但饿急了的兔子,最后还是会跳。
AI这东西,很可能会取代巨头们原本的生意。
要是不转型,说不定就会像柯达、黑莓那样被时代抛下。
柯达2000年的时候,数码相机市场占比还超20%,可它非要守着胶卷业务不放,2012年就申请破产了。
黑莓2009年全球智能手机份额有20.1%,没跟上触屏的趋势,2016年就退出手机硬件业务了。
反观微软,2014年果断放弃WindowsPhone,转头押注云服务和AI,到2024年AI业务收入占比都到35%了,这才成功转型。
现在的巨头们疯狂投AI,不是贪婪,是满满的求生欲。
所以最后肯定会有很多企业栽跟头,但好消息是,也会有企业活下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AI泡沫跟2008年的次贷泡沫还不一样。
次贷是金融玩家瞎折腾,除了推高价格,没带来任何生产力改变。
但AI就算是泡沫,破了之后也会留下科技进步的底子。
互联网泡沫破了之后,那十年里,当初闲置的暗光缆慢慢都被用起来了。
而且虽然很多互联网公司倒闭了,但活下来的谷歌、亚马逊这些,不仅越做越大,还真的改变了世界。
美股现在的科技七姐妹里,除了Meta和特斯拉,另外五家都是互联网泡沫破之前创办的。
泡沫是真的,革新也是真的。
我最近翻了本叫《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的书,里面说人类从工业革命开始的五次大技术革命,每个革命初期都会有泡沫。
因为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没人知道它能干嘛,但又需要有人试错、建基础设施、找新路子。
没有资本的吸引力,谁会去做这么冒险的事?泡沫其实就是吸引大家去开拓的诱饵。
当然,AI跟互联网初期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现在企业投的多是自己账上的钱,不是靠借债,商业模式也有差异。
但大概率,我们还是会看到AI短期过热后,出现泡沫破裂和股市回调,这个过程肯定不好受,但长期来看,经济会得到更长远的刺激和增长,不太可能一直低迷。
最后问题来了,普通人该怎么应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抄巴菲特的作业。
面对泡沫风险,多拿现金,少买股票。
巴菲特就是靠这招,1973年和2000年两次躲过了崩盘。
你可能会错过泡沫期的一些上涨,但至少不用担心崩盘时本金归零。
要知道,互联网泡沫破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跌了快80%。
等危机过去,再去买那些活下来、业务和现金流都正向发展的公司,这样更容易拿到长久的回报。
AI这波浪潮,有人看到机会,有人看到风险。
但不管怎么说,理性看待,别被短期的疯狂冲昏头,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