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驱动开发有多香?AWSJeffBarr详解Kiro工具,AI开发这样做
最近AWS的“元老级”人物JeffBarr来上海了,这人可不是普通的技术高管,他是写全球首个弹性计算产品AmazonEC2首行代码的人,也是AWS博客的创始人,在云计算圈里算是“看着这个行业长大”的角色。这次来他没聊太多枯燥的技术参数,反而跟中国开发者掏了不少AI时代的“生存干货”,听着还挺接地气。
我之前只知道Jeff是AWS的首席布道师,没太关注他跟中国的渊源,这次他提到2008年底第一次来北京,我才知道那时候“云计算”在中国还是个新鲜词。
他说当时跟早期开发者聊天,大家对“云”的兴奋劲儿特别足,但大多搞不清这东西具体能用来做啥。
那时候AWS也才只有5项核心服务,全球云计算市场都还在萌芽阶段,现在再看,16年过去,中国开发者不光把“云”用得溜,还靠着云服务做AI出海,帮不少中国公司把应用部署到全球市场。
这种变化我身边就有例子,朋友做跨境电商SaaS,就是用AWS的服务搞定多地域部署,省了不少麻烦。
从“云启蒙”到AI引领,16年里中国开发者到底变了啥?Jeff这次在上海反复提一个词,“创新的节奏”,他说现在AI领域的创新速度,是他这么多年没见过的。
甚至从西雅图飞上海的路上,他都在担心会不会又有新的AI技术突破,这话我特别能理解,前阵子刚上手一个新的AI编程工具,没俩礼拜就更新了好几个功能,要是不跟着学,很快就觉得“跟不上趟”。
他还说,以前是他来给中国开发者“启蒙”云计算,现在反过来,中国开发者在AI应用上的不少尝试,连他都觉得新鲜。
比如工业领域的AI质检、客服行业的智能应答,这些落地案例在全球都算走得靠前的。
本来想找更具体的数据支撑,后来查了下GitHub的报告,2024年上半年全球新出的AI研发工具里,中国团队做的占了三成多,这跟Jeff说的“引领”还真对上了。
聊完中国的变化,Jeff话锋一转,说到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AI会不会抢开发者的饭碗。
他没绕弯子,直接说AI不是替代者,是“放大器”。
这话我一开始有点半信半疑,毕竟总刷到“AI写代码比人快10倍”的消息,但听他举完例子,我才琢磨过来。
AI不是来“抢活”的?Jeff说开发者要学会“指挥”AIJeff从16岁就开始写商业代码,算是经历过从打孔卡,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的全阶段。
他说开发者一直都在靠工具提升效率,就像以前高级语言帮大家摆脱了管理内存的麻烦,现在AI编程助手是帮大家从语法、模板代码里解放出来。
他还提到AWS的工具Kiro,说这工具分两种模式,小项目可以用“氛围编程”快速出原型,大项目就得靠“规范驱动”,先跟AI把需求规范、设计方案聊清楚,生成文档后再让AI写代码。
这思路解决了我之前的一个困惑,我之前帮朋友用AI写过小工具,确实快,但后来改需求的时候特别头疼,代码逻辑绕来绕去,还不如重写。
要是像Jeff说的,先把规范定好,跟AI说清楚“要做什么”“怎么做才符合要求”,改需求的时候只改规范就行,这效率确实能提上来。
而且他反复强调,不管AI多厉害,开发者始终是“掌控者”,AI只是帮忙干活的助手,这点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还提了个挺新鲜的说法,“即用即抛代码”,说以后有些应用不用长期维护,用的时候让AI生成,需求变了就改改规范,再让AI生成个新版本。
我身边做短期促销活动的朋友,已经在这么试了,之前做一个节日促销的小工具,用AI生成后用了一个月,后来要改规则,只花了俩小时就生成了新版本,比改旧代码省了不少事。
不过他也说,这时候数据就变得特别重要,得好好管理,毕竟代码能重生成,数据丢了可就找不回来了。
最后聊到未来开发者该具备啥能力,Jeff抛了个挺颠覆的观点,会沟通比会写代码更重要。
他说以前大家觉得开发者只要闷头写代码就行,以后不行了,得跟客户聊清楚需求,跟同事对齐目标,还得用“人话”跟AI说清楚要啥。
这话我一开始没太想通,后来想想身边的例子,那些升职快的技术大佬,还真不是只会写代码的“闷葫芦”。
他们能把复杂的技术逻辑讲明白,跟产品、运营沟通不费劲,甚至还能帮AI梳理清楚需求。
很显然,这种“技术+沟通”的能力,以后会越来越吃香。
今年年初,Jeff宣布要退休,不再管AWS博客的事了。
不少开发者在网上留言,说他写的3283篇博文,几乎就是一部云计算的发展史。
虽然他要退休了,但AWS说会接着走“开发者服务开发者”的路子,还组建了新的布道团队,里面有几个人以前就跟着Jeff干活。
Jeff这20多年的经历,对咱们普通开发者挺有启发的,从云计算到AI,技术一直在变,但核心逻辑没变,用好工具、跟对趋势,同时别丢了沟通能力。
与其焦虑AI会取代自己,不如学学Jeff说的,多练“跟人聊需求、跟AI聊规范”的本事,这才是AI时代最实在的生存法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