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渣泛起,乱象频发,外卖平台到底何去何从
近日,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再次因山寨店铺、虚假授权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从长沙消费者误购山寨“瞿记龙虾”,到美团平台出现假冒DQ授权店铺,再到监管部门披露的侵权处罚案例,外卖经济的繁荣背后,潜藏着品牌仿冒、资质造假、监管缺位等多重隐患。屡改屡犯,外卖平台乱象泛起,到底何去何从?
此次再被曝光的外卖平台山寨店铺,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句实在话,究其根源仍在于平台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以“瞿记龙虾”为例,正版与山寨店铺在包装、口味、卫生条件上差异显著,而平台却未能通过资质审核、信息比对等基础手段加以区分。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通过伪造“品牌授权”标识,利用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信任进行误导。例如所谓“DQ动物奶油冰激凌蛋糕”店铺,公然标注“品牌授权店”,却被官方一句“未设线上门店”打脸。这类行为已然超出普通消费纠纷范畴,涉嫌虚假宣传与商标侵权。
说到底,平台对乱象的纵容,本质是利益驱动下的责任逃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扩张商户规模、提升GMV(商品交易总额)成为平台优先目标,而严格的资质审核与常态化监管则可能拖慢增长脚步。然而,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模式,最终将反噬平台自身信誉。当消费者对外卖商品的信任度持续走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面临挑战。
诚然,监管的介入虽已启动,但仍需更强力度与更高精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对外卖平台的突击调查,以及《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表明了治理的决心。但现有处罚案例(如石家庄山寨DQ店铺罚款5万元)与侵权获利规模相比,威慑力有限。平台若仅以“技术中立”或“信息中介”自辩,而非主动完善审核算法、建立商户黑白名单、推行“先行赔付”机制,则乱象难以根除。
外卖经济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绝不能以牺牲食品安全与消费信任为代价。唯有让“李鬼店铺”无处遁形,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实现安心点单、放心用餐。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点“货不对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