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界寒冬!蒙特雷学院关停,AI同传2000万用户抢饭碗
“翻译界哈佛”蒙特雷明德国际研究学院说关就关了,这消息在翻译圈传开的时候,不少人都懵了。要知道以前想进这所学校学翻译,比考国内985还难,现在说停办就停办,大家都明白,这不是学校不行了,是AI给翻译行业带来的冲击,真的扛不住了。
不光是国外的名校,国内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
北京语言大学去年招硕士,直接把俄语笔译、日语口译等7个翻译专业砍了;今年东南大学、河北大学也跟上,俄语语言文学、英语口译这些专业,要么停招要么缩招。
本来想觉得学个小语种、考个翻译证,以后找工作能稳当点,现在看,不是语言没用了,是以前靠人工翻译吃饭的路子,被AI堵上了一大半。
行业冷信号:从名校停招到岗位缩水高校这边砍招生名额,市场上的翻译岗位也在悄悄变天。
北京大学和智联招聘一起做的报告里提过,现在编辑、翻译的岗位招得越来越少,要求却越来越高。
以前刚毕业的学生,只要外语好就能接些笔译的活,现在企业张口就问“会不会用AI审校”“能不能处理专业领域的翻译”,门槛一下就上去了。
这也不能怪企业挑剔。
现在AI翻译的效率比人工高不少,成本还低得离谱。
有报告说,AI翻译能把成本压下去九成,很多翻译公司现在都不用纯人工了要么全靠机器翻译直接交活,要么机器先翻一遍,人工再改改。
上海外国语大学今年也缩了法语笔译、阿拉伯语口译的名额,老师私下说,不是不想招,是怕学生毕业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与其耽误人家,不如先调整方向。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来的。
早几年大家就讨论AI会不会替了人工翻译,只是没实锤。
直到蒙特雷学院关停、网易有道词典的AI同传用户破了2000万,这两件事一出来,大家才真的慌了。
以前觉得同传是翻译行业的“香饽饽”,一天能赚好几千,现在AI同传软件随便下,免费试用完了按月交钱,一天花不了几毛钱,谁还愿意花大价钱请人工同传?
AI混战:大厂、巨头和小公司各有打法AI翻译这块蛋糕,现在有三类玩家在抢,各有各的招,看得人眼花缭乱。
先说互联网大厂,比如做网易有道的,他们手里最硬的牌就是用户多。
网易有道词典本身就有很多用户,把AI同传功能嵌进去,用户一点就能用,很容易就做起来了。
去年三季度他们的AI翻译付费会员就有350万,比前年多了一倍还多。
他们不是技术最牛的,但会借势,靠着现成的用户群,把AI翻译的价格压得特别低,硬生生把翻译从“高收费”变成了“白菜价”。
然后是AI巨头,比如科大讯飞。
他们走的是高端路线,技术做得特别扎实。
去年国际翻译大会上,他们的AI同传准确率能到94%,响应速度也快,不到一秒就能出结果。
他们还做AI翻译耳机,在商务人士里很受欢迎,市场占有率超过六成。
跟大厂不一样,他们不拼低价,专门做企业客户的生意,给跨国公司做定制化的同传系统,一套系统一年能收50万,走的是“技术换高价”的路子。
还有些初创公司,没大厂的用户,没巨头的技术,就专挑没人盯的细分领域。
比如有个叫“译境科技”的公司,专门做医疗领域的AI翻译,跟十五家三甲医院合作,帮医生翻译病例、医学文献。
他们不跟别人抢通用翻译的活,就盯着医疗这块,机器先翻,人工再核对专业术语,反而活得很滋润。
搞不清有些人为啥觉得AI翻译是“一家独大”,其实现在是“各找各的饭吃”,谁找对路子谁就能活下来。
当然,AI也不是万能的。
去年有个游戏公司用AI翻译日文台词,把“必杀技・樱花落”译成了“死亡技能・樱花凋零”,玩家一看就炸了,最后还是得找人工重新改,这就是AI的短板它不懂游戏里的文化和情绪,只能翻字面意思。
还有律所因为用了没审校的AI翻译合同,条款理解错了,赔了不少钱。
很显然,在需要文化理解、专业知识的地方,AI还顶不了人工的班。
所以现在聪明的译员,都在往AI干不了的方向转。
有的专门做游戏、广告的“创译”,把外文的梗转换成中文用户能get到的表达;有的去做AI审校师,检查AI翻译的错漏,去年这个岗位的需求涨了三倍。
本来想觉得翻译行业要完了,现在看,不是行业没了,是岗位类型变了,能跟AI配合的人,反而更吃香。
翻译行业的“寒冬”,不是行业要消失了,是要换个活法了。
蒙特雷学院关停、高校缩招,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别再用老眼光看翻译了;AI玩家们混战,也是在重新定义翻译的商业模式。
以后的翻译行业,不会是AI替了人工,而是AI当工具,人工做核心那些需要文化、专业、创造力的活,永远是人工的天下。
对从业者来说,现在不是慌的时候,是该学新东西的时候。
会用AI、懂专业领域、能做创译,这三样占上一样,就不怕没饭吃。
对行业来说,得赶紧定些规矩,比如AI翻译的质量标准,别让低价竞争搞坏了市场。
如此看来,这个“寒冬”更像是一次洗牌,洗走跟不上变化的,留下能创新的,等洗牌结束,翻译行业说不定能迎来新的春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