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20:24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十大富豪靠AI赚3.7万亿,普通人难享技术红利


熟悉财经数据的人可能会发现,最近全球富豪榜的变动频率格外高,不是缓慢爬升,而是近乎“跳跃式”增长。
其中有个数据尤其值得琢磨:仅一个周一,彭博榜单上前十的顶级富豪,总财富就集体增加了450亿美元。
对普通人来说,“亿”级单位已经足够遥远,450亿又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小目标等于1亿”来算的话,这相当于一天内凭空多出450个“小目标”,就算是平均分给100万普通家庭,每户也能拿到4万美元,足够覆盖两到三年的日常开支。
可问题在于,这波“躺着赚钱”的速度为何突然加快?背后真正的推手,其实是我们近年频繁接触的AI热潮,但AI究竟如何让顶级富豪的财富实现“日进百亿”?

一、单日狂增450亿
450亿这一数据并不是估算,而是来自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的实时追踪,这个指数以全球富豪的公开持股、股价变动、资产估值为核心统计依据,是财经领域公认的权威参考之一。
也就是说,这450亿并不是“纸上富贵”,而是由科技公司股价波动直接带来的财富增量,从横向对比来看,450亿美元的单日增量,已经超过了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单季度GDP。
比如欧洲的卢森堡,2024年单季度GDP约为420亿美元;再比如亚洲的文莱,全年GDP也仅300多亿美元。

换句话说,十位富豪一天的财富增长,就能超过这些国家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经济总量,如果将视角拉到全年,这种增长的“量级”会更直观。
彭博指数显示,今年以来,这十位顶级富豪的财富总额已累计增加52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要3.71万亿人民币了。
这个数字同样可以用“国家GDP”来锚定,2024年挪威全年GDP约为5500亿美元,也就是说,这些富豪半年多的财富增量,几乎追平了一个高度发达经济体的全年经济规模。

目前这十位富豪的总财富已接近2.5万亿美元,若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经济体”,能直接排进全球前20位,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等国家的全年经济总量。
可能有人会好奇,财富增长为什么会这么集中?其实核心逻辑很简单,当前AI热潮的资本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行业头部企业,而这些顶级富豪,恰好是谷歌、微软、甲骨文等AI产业链核心公司的大股东或创始人。
当市场看好AI前景,大量资金涌入推高公司股价时,他们持有的股权价值自然会同步飙升,形成“股价涨、财富增”的直接联动。
这种联动在今年尤为明显,因为AI从“概念”走向“应用”的速度加快,资本对科技公司的估值预期也随之提高,最终反映在富豪榜的数字上。

二、AI不是“概念”,是真金白银的财富密码?
在这波集体增长中,有一个人的表现格外突出,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根据彭博指数最新统计,今年以来,埃里森的个人净资产已增加1500亿美元,总身家达到3430亿美元,成为全球富豪中财富增长最多的个体。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如果按全年365天计算,相当于他每天能净赚约13亿美元,每小时超过5400万美元,甚至比不少中小型企业的单日营收还高。

但埃里森的增长并不是“运气”,而是和甲骨文在AI领域的布局深度绑定。
了解科技行业的读者应该清楚,AI技术的落地离不开“数据存储与处理”,无论是大模型训练,还是企业AI应用,都需要能承载海量数据、且具备高速运算能力的数据库支持。
而甲骨文恰好在这一领域占据了关键位置:其推出的甲骨文AI自治数据库,能自动优化数据存储结构,适配AI训练中的高频数据调用需求,目前已被亚马逊云、微软Azure等主流云服务商采用,而且还服务于特斯拉、英伟达等科技公司的AI研发项目。

简单来说,当全球企业都在“抢着做AI”时,甲骨文提供的就是“AI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这种“卖水人”式的定位,让其业务几乎不受AI概念波动的影响,反而能持续受益于行业增长。
甲骨文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AI相关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7%,直接带动公司股价年内上涨35%,而埃里森作为甲骨文的最大股东,其财富自然随着股价上涨实现“量级跃升”。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埃里森的财富统计同样基于彭博的权威口径,不仅包含直接持股,还涵盖股票期权、关联企业估值等,但不包含未公开的私人资产,因此数据具备较高的准确性。
对比其他富豪的增长逻辑,埃里森的案例更具代表性:它证明AI带来的财富增长,并不是只停留在“前端应用层”,而是已渗透到产业链的“基础设施层”,且越是核心的环节,财富聚集效应越明显。

三、泡沫还是革命?
虽然数据层面的增长足够惊人,但市场对这波“AI造富潮”的看法却截然相反,分歧的核心,正是“这种增长能否持续”。
持“泡沫论”的阵营中,不少机构给出了具体依据,比如高盛集团在近期的研报中提到,当前全球AI相关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已超过80倍,远超科技行业历史平均的30倍水平。
其中部分企业尚未实现AI业务盈利,股价上涨仅依赖“概念炒作”,这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高估值、低盈利”特征高度相似。

而支持“技术革命论”的一方,则更看重AI的长期落地价值。
斯坦福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当前AI已开始在制造业、医疗行业发挥实际作用,比如汽车工厂用AI优化生产线后,良品率提升15%,医院用AI辅助诊断,效率提高30%。
这些应用场景并不是“概念”,而是能直接带动行业产值增长的“实需求”。

他们认为,类比2000年后的互联网:当时也有人质疑“互联网只是泡沫”,但后续电商、社交、云计算的爆发,证明了技术的长期价值。
如今的AI正处于类似“互联网初期”的爆发前夜,当前的财富增长只是“预热”,而不是“终点”。
但无论争议如何,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这波AI带来的财富,目前仍集中在“金字塔顶端”。

彭博指数的细分数据显示,今年全球富豪榜前10%人群的财富增量,占所有富豪财富增量的78%;而前1%,又占据了其中的53%。
换句话说,AI热潮的“造富红利”,大部分流向了少数掌握核心科技资源的人,普通投资者或从业者很难直接分享。
这种“集中性”也决定了后续走势的关键,若AI技术仅停留在“资本炒作”层面,或只服务于少数科技公司的利润增长,那么当前的财富加速度很可能是“昙花一现”。

但如果AI能真正渗透到更多实体行业,比如帮助中小制造企业降本、优化服务业效率,那么财富增长的“蛋糕”才有可能被分得更均匀,顶级富豪的“日进百亿”也才具备长期合理性。
对普通读者而言,关注这组数据的意义,或许不只是“惊叹富豪的赚钱速度”,更在于理解AI对财富分配的实际影响。
毕竟,当一项技术的红利仅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它的社会价值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十大富豪靠AI赚3.7万亿,普通人难享技术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