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1 20:25

神舟21号没人关注?黑科技实验,有望攻克电池终极难题?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中国航天把大家的胃口都养刁了,神舟21号即将发射,网上竟然没啥人讨论,不过这怪不了大家,毕竟每次都发射成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不过这次神舟21号上,还真有一个实验值得大家关注一下,根据媒体报道,神舟21号航天员张洪章将在太空开展锂电池实验。

听到这,你是不是有点懵?锂电池不是早就普及了吗?还有必要特意弄到宇宙上面去做实验么?刚开始我也很奇怪,但了解了一下后,才发现还真有必要。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现在很多人宁愿买油车也不敢买电车?最大的原因已经不是续航了,而是安全,锂电池自燃和爆炸问题,让很多人不敢买。
这次上太空,张洪章要解决的正是锂电池领域最棘手的难题:枝晶问题。
别小看这个实验,如果能成功进行,那么不但有希望解决锂电池自燃和爆炸问题,还可能让锂金属电池、固态电池更快面世。
啥意思呢?其实它们是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生长出的微小树状结构。

这些“小树枝”长得快的话,就能轻易刺穿电池正负极之间的隔膜,导致内部短路,进而引发起火甚至爆炸。
更麻烦的是,枝晶还会加速电解质与锂之间的不良反应,让电池提前老化。科学家研究了很久,都没办法搞明白枝晶具体是怎么长出来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地球重力。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电解质液体中会产生对流,再加上枝晶本身也比电解液重,容易沉下去,导致科学家就算用上先进的显微镜啥的,都很难捕捉到枝晶完整的生长过程。
但是到了太空就不同了,在这里,重力的干扰被降到最低,锂枝晶会沿着电场方向缓慢生长,这个时候再看整个过程,就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张洪章就可以利用空间站的光学观测设备,清晰记录下枝晶从萌生到延伸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枝晶到底是从哪个点位开始“发芽”的?它们的生长速度受什么因素控制等等,这在地面上是想都不敢想的观测条件。
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科学家就能针对性解决电池枝晶问题。比如,设计能阻止枝晶生长的电解液添加剂,或者造出能“挡住”细针的智能隔膜等等。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项技术有多强。
首先能让锂金属电池更快商业化。
我们现在采用的锂电池都是锂离子电池,也就是由正负极和隔膜、电解液组成,其中正极是锂金属,负极是石墨,充放电的时候,锂离子就在电解质里跑来跑去,而锂金属电池则是把负极的石墨也换成了锂金属,能量密度直接提升2-3倍。

想想看,以前1000公里续航的锂电池,直接变成了2000公里以上,那么还会有续航焦虑吗?
不过锂金属电池也有个致命缺点,就是上面提到的枝晶问题,因为正负极都是锂金属,枝晶生长的概率和速度就更快了。
可以说,枝晶是锂金属电池量产的最大“拦路虎”。解决它,锂金属电池就离商业化不远了。
其次,解决枝晶问题,还可以让固态电池提前商业化。
固态电池有多强?我们就不多说了,毕竟它被称为“终极电池”,但固态电池也有几大难题,其中一个就是枝晶问题,这是因为电解质虽然变成固态后,但是与正负极之间多多少少还有缝隙。
这些缝隙,就容易滋生枝晶,把电解质和正负极给撑开,降低导电效率,但是一旦这个问题解决后,那么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说直白一点,把锂电池送上天,是为了让地上的电池更加安全,甚至借此研发出更先进的锂电池。

一旦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比其他国家更快实现量产,那么新能源车、储能站、船舰乃至航天军工等等都将因此受益。
我也期待中国锂电池技术更上一层楼。#神舟21号##锂电池##固态锂电池##锂金属电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舟21号没人关注?黑科技实验,有望攻克电池终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