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2 18:41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帝

顺治帝福临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第一个在紫禁城里称帝的清帝,他六岁登基,然后就由摄政王多尔衮主持朝政,他的结局没人说得清楚,有人说他死于天花,也有人说他看破红尘,去五台山当了和尚,今天我们来了解顺治帝的一生。
顺治帝登基在介绍顺治帝前有必要先说一下,前面咱们介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都是他们的名字,而从顺治到宣统,包括康熙帝、乾隆帝等等,都是他们的年号,而不是名字,顺治帝名字叫福临。

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忙完一天的政务后,夜宿清宁宫,在东暖阁的南炕上突然逝世,由于皇太极去世的突然,没有立嗣,也没有对身后事做任何安排,宗室王亲们都心怀鬼胎。
对皇位最有实力的竞争者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会打仗,皇太极也有意栽培他,让他掌管两黄旗,应该是有威望继位的。
而多尔衮文武兼备,身后有两白旗的支持,无疑是另一个有力竞争者,不过他也没有把握,因为原皇太极手下的大部分大臣都不支持他。
在皇太极驾崩后的第六天,各亲王、贝勒、议政大臣等齐聚崇政殿,讨论立君的大事。
在这次大会上,在多尔衮的提议下,大家一致通过了推举九阿哥福临为新皇帝,由于新皇帝年纪尚幼,仅仅六岁,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等到福临长大后,当即归政。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新皇帝举行了登基大典,福临登基,年号顺治。

后来第一辅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退出权利之争,一应事宜均先禀多尔衮,摄政王多尔衮成了权倾朝野的第一人。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1628年七月,王嘉胤聚饥民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1630年,驿卒李自成参加了起义队伍。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之后誓师讨明,二十万大军渡黄河北上,发兵进攻北京。
这时才有消息传来,蒙古鄂尔多斯向多尔衮报告,说农民军已经攻取了陕西,正在派兵攻取明三边,这一消息没有引起多尔衮的充分重视,他对农民军缺乏了解。
多尔衮以顺治帝名义写了一封信,派人给农民军送去,试图取得联系,协同进攻明朝。
三月底送信的人带着回信回来了,并且带回消息,农民军已经攻下大同,很快就要打到京师了。其实这时崇祯帝已经吊死煤山,大明王朝已经灭亡了。
四月,大学士范文程上书顺治帝和多尔衮,分析了当前形势,阐明了明朝四面受敌,清军入关的时机已到。指出清军的主要对手已经不是明朝,而是农民军。

顺治帝和摄政王多尔衮接受了这份奏章,四月初八,顺治帝赐多尔衮大将军印,由多尔衮统兵西征明朝。
多尔衮原定还是走之前的老路,绕道西行征伐明朝,当大军到达辽河时,前去联络农民军的使臣回来报告说,农民军已经攻占了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明朝已经灭亡接近一个月了。
作战对象由明朝变成了农民军,多尔衮马上请来洪承畴商量对策,洪承畴是农民军的老对手,熟悉情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进军方略,多尔衮继续带军西进。
京城危急之时,平西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接到入京勤王的诏命后就率精兵西进,但是速度非常慢,从宁远到山海关二百里路,吴三桂走了整整十一天。
吴三桂观察局势,当得知京城已被攻陷后,就在思考权衡下一步动作。
李自成决定招降吴三桂,他派人带着犒师银和吴三桂父亲吴襄的手书,去招降吴三桂。
吴三桂看到家书,知道全家老小和爱妾陈圆圆都在李自成控制中,综合考虑后决定投降李自成,于是带领军队开赴京城,朝见李自成。

当吴三桂大军行至永平西沙河驿,他派去京城打探军情的人回来了,报告说李自成在京城捉拿文武大臣,搜刮金银,吴襄也被抓去严刑拷打,凑了五千两银子才幸免一死。
吴父也从京城派人来禀告情况,吴三桂得知爱妾陈圆圆已被农民军副帅刘宗敏霸占,怒不可遏,于是调转马头,回师山海关。
吴三桂全歼了李自成的八千兵马,夺回了山海关,又击败了李自成派来的援军,发了一篇檄文,向李自成宣战。
虽然重新夺回了山海关,但是吴三桂知道自己的兵力很难与农民军抗衡,权衡之后,决定向清军求助,派人前去联络。
吴三桂的使节找到多尔衮,将信函交给他,请求清军支援,合击农民军,约定事成后分治中原。
之前吴三桂的亲舅祖大寿多次劝他投降,他都不投降,现在主动求援,不知真伪,多尔衮拿不定主意,召集谋士商议,觉得情况应该属实,多尔衮决定拖延一点时间,让李自成打到山海关,在紧急情况下,提高筹码,让吴三桂投降。

多尔衮命令大军向山海关进军,到达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已经开始与李自成激战,多尔衮在关外静观战局,吴三桂逐渐招架不住,多次遣使请求多尔衮救援,而多尔衮始终按兵不动,要求吴三桂亲自来见。
最后吴三桂杀开一条血路,亲自来到清军大营见多尔衮,多尔衮接见了吴三桂,迫使他投降大清。
吴三桂最终答应了多尔衮的要求,开山海关投降,让清军入关,然后以入京勤王的名义掩护清军进京。
然后吴三桂在清军的帮助下击退了李自成,李自成败回北京,清军乘胜追击,李自成预料北京难以守住,决定回师晋、陕,吴三桂和多尔衮率军进入北京。
摄政王多尔衮1644年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多尔衮为了实现继续南下,统一全中国的愿望,在六月十日,召集诸王、大臣讨论迁都北京。
最后,多尔衮力排众议,统一了意见,确定了迁都北京的事宜,然后派遣大臣前往盛京迎驾幼帝福临进京。

八月二十日,顺治帝福临带领大队人马从沈阳出发,走了一个月的时间,九月十九日到达北京,之后顺治帝在北京举行了登基大典,诏告天地。
这时多尔衮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称“皇叔父摄政王”,一些礼仪待遇几乎等同皇帝,兵马调遣和朝事奏疏也都由他一人决断。
迁都北京后,多尔衮一方面下令追击农民军,另一方面令多铎率军直指南明临时政权,1645年五月,南京被攻破,清朝初步实现了统一。
清军入关,初步统一江南,这些成就的主要决策者并不是顺治帝,而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他的地位也是空前的高,备受尊崇。
顺治帝亲政1650年腊月,多尔衮去世,1651年正月,刚满14岁的顺治帝福临宣布正式亲政。
多尔衮去世没多久,正白旗的议政大臣苏克萨哈等人揭发多尔衮谋反,私自使用皇上的朝褂和大东珠。
不久,又有人告发多尔衮在永平府一带圈地,准备把两白旗的人马驻扎在那里,阴谋叛逆。

所谓墙倒众人推,告发多尔衮的人越来越多。
于是,顺治帝命济尔哈朗主持议政大会去议多尔衮的罪行,大家一致决议废除多尔衮的所有称号,家产人口入宫。
最后顺治帝将多尔衮的罪行昭示天下,将他的坟墓撅开,把陪葬的金银葬品换成陶的,又处理了多尔衮的心腹势力,就这样多尔衮去世后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就被清算,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
当时,顺治帝年龄还很小,国家不稳,满朝都是多尔衮的爪牙,他要树立威信,加强皇权,而多尔衮本来就是顺治的的眼中钉,清算多尔衮也是必然的。
顺治六岁就登上皇位,被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特殊的环境加上天生的敏感,导致他性情特别暴躁,喜怒无常,经常鞭打左右侍从,有暴力倾向。
顺治帝虽然有其性格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明君,他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后续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废除了多尔衮统治时期的几大弊政,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缓和了民族矛盾。

为了整顿吏治,顺治帝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贪官污吏。
为了恢复经济,顺治帝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鼓励垦荒。
面对全国的抗清情绪,顺治帝采取了怀柔政策,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使局势逐渐好转。
英年早逝提到顺治帝,就不得不说他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
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人,父亲是鄂硕,曾跟随太宗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关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相遇,有一种说法是:董鄂妃原是顺治帝的亲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
董鄂妃在十四岁的时候嫁给博穆博果尔,后来在服侍皇太后的时候与顺治帝相遇,董鄂妃气质出众,顺治帝被其深深迷恋,之后就纳入了后宫。

顺治帝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对其非常宠爱。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很可惜这个孩子生下来两个月就夭折了。
董鄂妃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加上儿子早逝对她打击很大,还要服侍太后,身体就越来越差了,三年之后董鄂妃病逝,年仅22岁。
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万念俱灰,顿时产生了皈依佛教的想法,打算剃度出家。
这个消息一传出,宫廷里就炸开了锅,后来,在孝庄太后和众大臣的阻拦下,顺治只好作罢。
此时的顺治是真心向佛,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让太监吴良辅替自己出家。
1661年正月,顺治帝感到身体非常不舒服,五天之后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

关于顺治帝的最终归宿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死于天花,也有人说他没有死,是看破红尘,去五台山当了和尚,后来康熙多次上五台山就是为了看望父亲。
顺治帝福临六岁登基,是一个少年天子,他是第一个在北京紫禁城里号令天下的清帝,但是他一生又是悲剧的一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他变得心理扭曲,喜怒无常,最终英年早逝。
但是,顺治帝并不是一位昏君,他亲政后的一系列措施还是可圈可点的,为后来的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帝